约5400字。
高三诗歌复习讲义——羁旅诗
编写:尹波 审核:张梅
【知识链接】
一、羁旅诗的概念
羁旅诗:诗人或因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长期客居他乡,滞留他处,处境艰难,心情郁闷,遂将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写下成诗篇,就叫做羁旅诗。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二、羁旅诗表达的主要感情
1、客居他乡的艰难; 2、漂泊无定的羁旅之苦;
3、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忧愤之情;
5、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羁旅诗中的常见意象
羁旅诗中常见的字眼有:驿、客、秋、故园、鸿雁、书、鱼、月、归、关山、桥(灞陵)、水、梦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有:
杜鹃:杜鹃鸟又名子规,就是我们俗称的布谷鸟。“杜鹃”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它那“不如归去”的啼叫声总会引起游子思归的无限感伤。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人远隔千里,但明月当空,无疑架起了游子与故乡的桥梁。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值得注意的是,“衡阳雁去无留意”,中原之雁冬季南飞衡阳,我们往往可以根据地点推知季节。
莼鲈之思: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
双鲤:鲤鱼代指书信,“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
寒砧捣衣:这是行为类意象,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秋季到来,亲人缝制冬衣给远方的游子。月下捣衣,风送砧声,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沙鸥:以孤独之水鸟喻自己的飘零伤感之意,如“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桑梓:古代常在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如“桑梓之地,父母之邦”。
此外,还有黄叶、寒蝉、落花等意象。
四、高考羁旅诗常见的考题
(一)这首诗写了什么?
羁旅诗所写内容和送别诗常有相似之处,往往也会表现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的感情色彩往往是悲凉孤寂的。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提问变式①:某一联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提问变式②: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二)诗中所用的意象有哪些?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其他如芳草、梧桐、孤雁、鹧鸪、扬花、杜鹃、月、水、长亭、浮云等意象。
(三)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
在修辞手法上,有比喻、借代、对偶、双关、夸张、对比(对照)、设问、反问等;
在描写手法上,主要有衬托、象征、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虚实结合、动静相映、气氛渲染、色彩渲染、白描等。
五、鉴赏时注意的几点
1、照顾全面,从整首诗来考虑;要有分点答题的意识。
2、精确运用一些诗歌鉴赏术语,紧扣诗句进行分析。
3、牢记“答案在诗(文)中,而不在心中”,下结论要有依据。
【赏析示例一】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赏析】这首诗写于贞元二十年(804)岁末,作者任秘书省校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