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小题,约10890字。
北京市丰台区2016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2016.6
考
生
须
知 1. 本试卷共10页,共五道大题,20道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在试卷和答题卡上认真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考号。
3. 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 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 考试结束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21分)
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5)题。(共12分)
①《水浒传》中的英雄,大多数是无谋的,不,准确的说法是“不谋”。他们做事,只是出于一种看起来比较简单的价值判断,出于最初一念之“本心”。这种“本心”,就是孟子说的是非之心:对的就去做,错的就不做;善的就去扶,恶的就去打。见义勇为,容不得反反复复的算计。
②鲁智深是“不谋”的典型。
③鲁智深有两个特点:一是做前“三不”——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二是做后“三不”——不悔已做的,不怨受惠的,不惜失去的。
④他有一句格言:
⑤所以,他做事彻底,不瞻前顾后,不犹豫不 (jué),不三思而行。没有那么多的算计,更没有对自身利益的考虑。
⑥他只有一条禅杖,一领直裰,一顶光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飘飘然潇洒走天下,难怪他是三十六天罡中的天孤星!
⑦金圣叹曾用四个“遇”字说鲁智深:遇酒便吃,遇事便做,遇弱便扶,遇硬便打。
⑧这后面三句“遇”,我都没有意见。只“遇酒便吃”四字,委实冤枉了我们的智深兄弟。他固然是好酒,但不贪酒,不酗酒。事实上,他常常是遇酒不吃——在桃花山,因为不喜欢李忠、周通的为人,满桌的酒他便没吃;在瓦罐寺,在极度饥饿中,面对一桌酒菜和崔道成的邀请,他也没吃;在暗中尾随保护林冲的途中,他也一路不吃酒;在华州,急于救史进的他,面对朱武等人杀牛宰马和奉上美酒,他仍是“一滴不吃”!他是 (shuài)性而为的人,又是内心极有分寸的人。
⑨可以这样说,在《水浒传》中,不同的人物故事体现出不同的文学意义。鲁智深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就是让我们知道,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上,还有高贵。
(原文有删改)
(1)根据第⑤、⑧段拼音在画线处填写汉字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决 帅 B. 决 率 C. 绝 率 D. 绝 帅
(2)对第⑧段中加点字的读音、笔顺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酗(xù) “瓦”字第四笔是横折弯钩
B. 酗(xù) “瓦”字第四笔是点
C. 酗(xiōnɡ) “瓦”字第四笔是横折弯钩
D. 酗(xiōnɡ) “瓦”字第四笔是点
(3)文中剪纸作品是根据京剧舞台上鲁智深的形象创作的,剪纸作品中介绍人物的文字属于(2分)
A. 草书 B. 隶书 C. 楷书 D. 篆书
(4)第④段中画线处填入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
B.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C. 诸位高邻在此,小人冤各有头,债各有主。
D. 你怕我连累你,我自打死了一个,我自去承当。
(5)从下图中选择一个人物,仿照第⑦段画线处语句的形式,用三个四字句进行点评。(4分)
答:
2. 默写(共5分)
(1)我欲乘风归去,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分)
(2)结庐在人境, 。(陶渊明《饮酒》)(1分)
(3)《行路难(其一)》中表达作者展望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是“ , ”。(2分)
3. 晴朗的春天早晨,行走在卢沟桥畔绿堤公园的河岸上,只见鸟欢鱼跃、花茂草盛,此种景象会让你联想到哪几句古文?简要说明你为什么会联想到这几句古文。(4分)
答:
二、文言文阅读(共11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4-7题。
武陵一市井少年,善说谎。偶于市中遇一老者,老者说之曰:“人道你善谎,可向我说一个。”少年曰:“才闻众人放干了东湖,都去拿团鱼,小人也要去拿个,不得闲说。”老者信之,径往东湖,湖水渺然,乃知此言即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