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330个字。
南京市2005年中考语文试卷解读与
九年级语文教学思考
2005年南京市中考尘埃落定,也就标志着2006年中考正在酝酿之中。回顾2005年的命题过程,解读2005年试卷,对06届九年级教学或多或少地有一些启发。今天就此问题,与大家谈一谈体会与思考,对从事初一起始年级教学的语文教师来说,就算是未雨绸缪,了解一点情况,多作一些准备工作;对我们初三语文毕业班的语文教师来说,就算给大家一个前车之鉴,希望我们一起能搞好初三的语文教学。
一、命题指导思想及其过程
中考试题,要有利于全面而客观地评价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有利于高一级学校选拔人才,也利于推进素质教育。
中考试题的命制遵循《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一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的规定与要求,以人教社六册语文实验教材为命题范围与蓝本,体现《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学科课程标准(2001年7月第l版)》(以下简称《课标》) 精神,体现考纲(详见《中考说明》)精神,体现“激励、引导、评价、选拔”的原则,选择相应的材料进行命题。
命题过程及启示:
一是熟悉教材、《中考说明》与《语文课程标准》。其中特别是教材与《语文课程标准》,举个例子来说,对字音字形的考查,一定是课本中的重要字词,是常用的而且易错的;
二是熟悉各地中考试题与模拟试题,力避陈题。举几个例子来说,凡是我们南京各区县模拟试题出现的题目,哪怕是一道默写题、一道注音题,都枪毙了,哪怕那道试题再好;凡是其他地区中考语文卷上所出现的试题,我们都力求回避。
三是采集命题素材。可以客观地说,命题素材都是时鲜的,其中有许多阅读材料原文很长,语言比较晦涩,我们是做了很多工作的。阅读的素材(文言文除外)取材于时文美文,第2—6题的材料来自生活,结合教材,在教材中均可找到蓝本。
从这方面的启示是:一要加强对教材、考纲与《课标》的学习,二要加强阅读,多读一点时文美文,三要从学生实际从教材实际拟题。
二 试题内容分析:
南京市2005年中考命题语文学科双向细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