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580字。
过渡与照应
【重点提示】
1、什么是过渡:
过渡,是指文章的层次或段落之间表示衔接、转换的方式。它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相邻的两层意思或段落上下连贯,自然衔接,让读者的思路很顺利地由前者转入后者,不感到中间有什么相隔。也可以这样来说,过渡是使上
下文自然衔接的一种结构方法。文章缺少了过渡就会上下不顺,思路跳宕。
2、 过渡一般用在哪些情境中:
过渡的形式灵活多样,要视文章内容需要而定。过渡恰当、自然,常使文章结构更显紧密,浑然一体。过渡通常出现在哪些地方呢?
(1)文章由景生情,由情人景,情景之间常需要过渡。
(2)叙议结合的记叙文,通常在叙述和议论之间加一个过渡段。有时议论本身就是过渡。
(3)记叙文,特别是参观游览类记叙文常常会遇到视角转换。视角是作者对事件、人物、景物观察的角度。角度间的互相转换需要过渡。
(4)记叙文的叙事的顺序有顺序、倒叙、插叙,一篇记叙文中如果有几种叙事顺序,那么在两种不同的叙事顺序之间需要进行过渡。
3.过渡的几种方法:
(1)用段落过渡。意思的转折、跳跃较大,用的段落,一般叫过渡段。在层次或段落之间,安排一个起承上启下作用的。
(2)用句子过渡。意思转折、跳跃不大,在层次或段落之间,安排一个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或在前一段末尾,或在后一段开头,一般叫过渡句。
(3)用关联词语或转折词语过渡。往往在段落的开头,用“因此”、 “总之”、 “那么”、“由此可见”、“综上所述”,或用“但是”、“然而”、“可是”、“相反地”等词语表示上下段落间的逻辑关系,一般叫过渡词语。
(4)小标题过渡:有些文章在总标题之下还安排了若干小标题,这些小标题概括了各个部分或段落的主要内容,同时还起过渡作用。
(5)要注意的是过渡的文字不宜过多。可以用一段的,不用两段;可以用一句的,就不用一段;可用一个词语的就不用一句。
4.什么是照应:
照应,是指文章内容前后的关照与呼应。 “照应”也称“伏应”。前有“伏笔”,则后面必须有照应;后有“照应”,则前面必要有伏笔。否则,有呼无应,前后没有着落,会使读者感到莫名其妙。所以,“照应”是使文章结构更加谨严的重要手段。如《挺进报》一文中多次运用伏笔和照应,暗示了故事的发展方向,如果没有这伏笔,那么文章在结构上就不够严谨了。因此,行文中一定要注意到前后左右顾盼呼应。对文章前面提到的人、事、物、问题、原因等,后面一定要做必要的交待亦即照应。文章通过照应,能使所写的事物或问题互相补充,更加鲜明突出,便于读者了解文章的思路和层次间的内在联系。
5.常用的照应的的方法:
(1)开头与结尾照应。文章开头提到的内容,结尾遥相呼应,可以给人以首尾圆合、构严谨的感觉,并能使文章中心显得更为鲜明、突出。这个作为特殊的情况,也就是首尾呼应,我们已经在上一次作文课中讲过了。
(2)行文中前后内容照应。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围绕一件事或一个问题,随时自然合理地加以照应,使内容材料依归一条主线,脉络清晰,印象鲜明。文中,后面将要产生的问题,发生的事情,出现的结局,在前文有所交待预示、暗伏。
(3)正文内容与标题照应。标题意思鲜明,行文中多次点题,语不离宗,可使中心突出;标题意思较为含蓄,读者一下子不能了解透彻,这就需要在行文中作出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