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870个字。
《隆中对》教学设计
曹斌锋
“三顾茅庐问,高才天下知”。以智慧和廉洁自律名垂史册的诸葛亮,于公元207年在襄樊受邀出山,所献第一策就是纵论天下大势的“隆中对”,使流离无助中的刘备有拨迷雾见青天之感。兵不过三千、地仅有新野一县,与汉天子在血缘上已远隔十五代的这位“皇叔”,自此按照“卧龙先生”谋划,选择了先夺荆州、次取四川、再争天下的发展方向。诸葛亮那番“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的高论,千年间曾被无数文人政客称颂,还被《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拔高到“万古之人所不能及也”。若正视历史,却可看出“隆中对”确定的目标并非三国割据,而是要一统天下,这个战略意图是以失败告终。面对此种让尊奉汉室为正统者长叹的结局,热衷个人崇拜和迷信的古人只归于“天意”,而不承认诸葛亮战略构想有严重失误。其实,刘备集团尽管一度成由“隆中对”,最后败也“隆中对”!
东汉末年,刘备为兴复汉室广揽人才。徐庶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刘备先后三顾茅庐,第三次见到诸葛亮时,刘备向诸葛亮征询兴复汉室大计。诸葛亮对当时天下大势作了精辟的分析,指出了刘备惟一可行之路,这次谈话,最早见于西晋陈寿的《三国志》。这篇著名的对策,新中国建立后一直被选进中学语文课本,题目为《隆中对》。这篇文章对后世人的精神、智慧的启迪是不可低估的,是极为理想的中学文言文教材,但是,给这篇对策加上这样一个题目是不妥当的,正确的题目应是《草庐对》。隆中是一地名,指今湖北襄樊市西南二十里,汉水南边的隆中山。当年诸葛亮是不是躬耕于此,史书记载并不一致,当今史学界争论更加激烈。一种意见认为在隆中,一说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岗。而诸葛亮躬耕地之争又关系到两地旅游、产品开发等一系列问题。作为教材应当稳妥慎重,尽量避开有争议的问题,不然就会给老师授课和学生学习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改名为《草庐对》就避免了上述麻烦,不会给任何一方造成不快。而更重要的是更加符合历史的实际。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曰:“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这里陈寿根本未说刘备见亮于隆中。陈寿主编《诸葛亮集》也未如此定名。同时,陈寿《三国志》又录诸葛亮《出师表》中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点明了刘备见亮的地点是草庐,只是未说明草庐是在襄樊隆中还是在南阳卧龙岗。既如此,若要加题目,则只能定为《草庐对》。
《隆中对》的成功之处在于,第一,精辟分析了天下形势,预见到天下三分的未来。诸葛亮在隆中向刘备讲这番话时,三分的局势并不明显,他认准了刘备能与孙、曹鼎足而立;第二,指出了实现三分天下的途径,这个途径用四个字概括就是“避实就虚”。第三,规划了建立霸业的战略和政略;第四,提出了“兴复汉室”的长远任务。总之,《隆中对》是古代政论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它具有预见性、科学性、系统性、策略性、思想性。《隆中对》的失误之处在于“跨有荆、益”的战略计划。自从建安十九年,刘备占领成都,实现了“跨有荆、益”的战略计划,这个局面始终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先是孙吴索要荆州,接着发生了孙吴出兵荆州南三郡之事,刘备、孙权剑拔弩张,一触即发。虽然刘备做了很大的让步,使荆州危机暂时缓解,但到建安二十四年,荆州便落入孙吴之手。蜀汉“跨有荆、益”的局面仅维持了五年便宣告破产。正如三分天下的实践证明《隆中对》思想所包含的科学性一样,“跨有荆、益”的失败也说明了《隆中对》计划中所存在的不合理因素。
隆中对
教学理念
(一)在诵读中思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是文言文学习的最好的方法之一。通过范读、自由阅读、合作品读、速读、指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来指导熟读,理解文章内容,理清结构。根据学生初步阅读形成的印象,自主提出疑惑,有效地利用,可以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
(二)在合作中疏通
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疏通文意,以读懂句读、解释疑难字、词为学习任务来训练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以把握文章大意为前提来理解疏通文言词语,符合文言文学习的规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