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道小题,约9100字。答案扫描。

  巴蜀中学高 2016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 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诗的语言并不拘泥于逻辑的现实,因此它总是象征和意象性的,“达到意象确实也会映照某种实在,但这种意象永远也不会与它所映照的实在相吻合,永远也无法准确地描绘实在”。因为诗意的语言最终要凭借象征的形式指向深层的原型结构,到达家园所在。意象思维构成中国古典哲学和艺术的传统思维方式,“象”是中国古典艺术的基本起点。王弼《周易略例•明象》谓:“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又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告,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这个由意—象—言构成的意义关系,“象”是传达意味的中介,“言”(规范化的语言)并不能和“意”直接对话。“象”是一种超越现实超越规范的更高层次的语言。意义之所以通过象征形式表达,是因为这里的“意”本身具有非常意味。它要“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祗待之以致飨,幽微籍之以昭告”,“望古人于格下,攒天地于方寸”,这种阐幽释微、沟通古今、融汇天地的意味就具有了原型意义。
  原型又称原始意象,它是原始的象征形式,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原始意象或原型是一种形象,或为妖魔,或为人,或为某种活动,它们在历史过程中不断重现。凡是创造性幻想得到自由表现的地方,就有它们的踪影。这些原始意象给我们的祖先的无效典型经验赋以形式,可以说,它们是无数同类经验的心理凝结物”。从荣格的论述里我们获知原型是人类祖先的栖息地,原型对中介人来说也许是一种先验的存在形式,但对于人类来说,它却是经验的实在的,是渐次长成的。它负荷着人类心灵世界的历历往事和生动故事。当原型闯入现代人的心灵的时候,我们恰与“祖先”相逢,原型的辉光照亮了原始的家园。
  这些融汇人类丰富的心灵历史和生动故事的原始意象往往被诗的象征形式贮存着。因为诗是人类的母语,诗的语言是很少为文明异化污染的纯净语言,艺术的象征保留着原始语汇多重指示意义的特征。在象征的形式里“可以认识到诗人作品中以前未被认识到的东西。而这层新的含义却始终存在于作品本身,隐匿于象征之中。只有当时代精神更新之际,我们才能领会它。它需要一种新的眼光来观照;旧眼光只能从中看到寻常之物”。正因为象征具有涵盖古今、显现原型的伟大力量,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才普遍地寻求一种“立象以尽意”、“境生象外”的象征表达。
  可悲的是由于文明的隔膜,我们对家园已经淡忘。原始艺术的象征意味已难于理解。我们或者将原始象征看成纯然的形式而忽略了意味,或者透过文明人的“文化眼镜”体会意味,而把原始生动的故事涂上浓重的现代色彩。这样我们对待艺术的象征就发生了两个错误:一个是不解,一个是误解。“不解”固然无知,而“误解”则离真理更远。这就要求我们运用原型批评的方法解剖象征的意蕴,因为原型批评是从原始出发的。
  ——傅道彬《象征的故事:古典意象的原型批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语言总是象征和意象性的,达到意象也会映照某种实在,但它所描绘出的意象不会也无法与实在相吻合。
  B.“意以象尽,象以言告”说明,在意—象—言构成的意义关系中,“象”是传达意味的中介,而 “言”并不能和“意”直接对话。
  C.荣格认为,原型是通过妖魔、人或某种活动等形象,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不断重现,自由表现创造性幻想的原始象征形式。
  D.通过象征形式表达意义,需要借助诗歌语言指向深层的原型结构,到达家园所在,才能传达出具有非凡意味的“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的基本起点,象是更高层次的语言。语言在物象中产生,所以通过探求语言可以体察物象。
  B.原型是无数同类经验的心理凝结物,负荷着人类心灵世界的历历往事和生动故事,对人类来说,它是经验的实在的,渐次成长的。
  C.诗是人类的母语,诗的语言是很少为文明异化污染的纯净语言,这让原始意象被诗的象征形式贮存着,原始语汇具有多重指示意义的特征。
  D.在时代更新之际,用一种新的眼光,我们就能发掘诗人作品中以前未被认识到的东西——隐匿于象征之中的却始终存在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是用来明示物象的,获得物象后也不能执着于语言。“望古人于格下,攒天地于方寸”,展示了沟通古今、融汇天地的原型意义。
  B.古代文学追求“立象以尽意”、“境生象外”的象征表达,基于象征本身具有涵盖古今、显现原型的伟大力量,可对原始世界进行想象或还原。
  C.“神人以合”、“百兽率舞”等带着面具的现代恢弘舞蹈场景,可以说是我们与“祖先”相逢,原型的辉光照亮了原始的家园。
  D.忽略了意味的纯然形式,涂抹上现代色彩的原始故事,源于对原始艺术象征的不解和误解,造成文明的隔膜,对家园的淡忘。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题。
  元扆字君华。太平兴国八年,选尚太宗第四女蔡国公主,授左卫将军、驸马都尉。
  雍熙三年,有事北边,元扆表求试剧郡,命知郓州。逾年召入寻知河阳还朝改鄯州观察使特诏朝会序班次节度使奉禄赐予悉增之淳化元年以主疾召还。主薨,复遣之任。五年,秋霖河溢,奔注沟洫,城垒将坏,元扆躬涉泥滓,督工补塞。民多构木树杪以避水,元扆命济以舟楫,设饼饵以食。时澶、陕悉罹水灾,元扆所部赖以获安。
  真宗即位,换安州观察使,俄知澶州。咸平三年,转运使刘锡上其治状,诏书嘉奖,迁宁国军留后、知定州。时王超、王继忠领兵逾唐河,与辽人战,元扆度其必败,乃急发州兵护河桥。既而超辈果败,辽人乘之,至桥,见阵兵甚盛,遂引去。考满,吏民诣阙贡马,疏其善政十事,愿借留树碑,表其德政。诏褒之。属岁旱,吏白召巫以土龙请雨。元扆曰:“巫本妖民,龙止兽也,安能格天?惟精诚可以动天。”乃集道人设坛,洁斋三日,百拜祈祷,澍雨沾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