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630字。
三 个 太 阳
教材分析:
这篇通讯记叙了一位中国女画家经过执著努力来到南极,战胜了生理和自然条件造成的困难,为中国南极长城站建设出力并为之作画立传的经过,表现了南极考察队员为祖国、为事业艰苦卓绝的奋斗情景,赞颂了我国科学工作者的民族气概和非凡胆略。
学情分析:
首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进而体会语言的准确和凝练,感受人物形象的生动和感人,最终达到了解通讯特点的目的。
教学目标:
1.了解通讯的特点。
2.体会准确凝练的语言,感受生动的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通讯的特点。
2.体会准确凝练的语言,感受生动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释题:“三个太阳”,自然界有几个太阳?课文为什么说有三个太阳?(讲述“三个太阳”的来历:取自女画家为中国南极长城站所画壁画的内容)
二、认识南极大陆。
学生交流对南极大陆的了解。(最孤立的大陆、最寒冷的大陆、风最大的大陆、最高的大陆、最干燥的大陆、河流最少的大陆……)
三、在南极的生活如何?
(海浪、冰山、雪原、暴风雪:极其恶劣、艰苦)
1985年 l月 24日,“向阳红 10号”迎风破浪,从西经 69度15分的地方“载着中华健儿第一次驶入南极圈,厨房里还特别加餐,来庆祝这一难忘的时刻。晚上6点,正当队员们准备开怀畅饮时,大海也来助兴,冲天的大浪猛扑过来,船体顷刻之间就像是发生了可怕的地震似的.上下颠簸,左右摇摆,一时间,饭菜飞舞,酒瓶翻滚,桌椅倒地,人仰马翻,南大洋以此独特的方式,欢迎远道而来的中国客人。一顿丰盛的晚餐吃不到嘴里,却都沾到了身上。大家在地上滚来滑去,哄笑着,挣扎着,一面把沾在身上的酒菜抓起来塞进嘴里。
1月26日,风浪愈加猛烈,风速达每秒34米,风力达12级。大海激烈地翻腾着,怪叫着,扬起冲天的浪花,劈头盖脸地向船上猛扑。这时,这艘万吨级的巨轮,就像是一叶轻舟,一会儿被冲上高高的浪峰,一会儿被摔进深深的波谷,船尾的推进器和船舵不时地露出水面,空转起来,
录 音 新 闻
教材分析:
本文报道的是重大历史事件——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了解这一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录音新闻,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因为录音新闻既不同于一般广播稿,又不同于学生常见的电视新闻。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把握录音新闻的特点,可采用听录音新闻或模拟播音的方法。
教学目标:
1、 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学习参试人员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
2、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 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口语和书面语自然结合。
教学重点、难点:
1、 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 参试人员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谈论对新闻的认识。(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真实、准确、及时;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和背景;) 随着科技的发展,火箭上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我们经常在电视中看到火箭发射成功的盛况,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电视还没有走进千家万户,火箭发射还很不容易,你想了解我国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目的
1 了解消息的体裁格式和一般特点。
2 学习本文作为消息的两大语言特点:其一,凝练、概括、准确;其二,鲜明、富于感情色彩。
3 增进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设想
这是同学们首次在课文中接触“消息”这种体裁,整个教学过程要紧紧围绕住“特点”二字。
有关消息的格式体例应以教师介绍为主,对消息的一般特点,可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逐步体会,由师生
同归纳。
对本文语言上的两大特点,可采用比较阅读、范读、朗读的方法处理,使学生在直观上对其特点形成鲜明印象。尤其对“语言鲜明、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要点拔明白其作为消息的独特之处。应让学生自己选择、评析,试写一、二则消息,通过讲评,巩固所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 消息的格式要求
2 本文的语言特点之一:凝练、根据、准确。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解题。
1 指名朗读“预习提示”所列词语,注意读准加黑的形近字,多音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