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1110字。
文学作品主要考点诠释
【考点概述】
    2003年文学作品包含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近几年高考对文学作品的考查,以散文的阅读为主。自1991年选了奥地利作家斯·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起,1996年选了英国作家萧伯纳的《贝多芬之谜》,1998年选了宗璞的《报秋》,2000年选了鲍昌的《长城》,2001年选了英利的《门》,2002年选了林非的《话说知音》,2003年选了柯灵的《乡土情结》。考查主要采用主观题型,除了1996年文下共设5道题,分值为20分外,从1999年起,题量都稳定在4道题,共18分。不难看到,以鉴赏和陶冶情操为主要目的的文学作品阅读考查,在历年高考试卷中已经占有了相当稳定的位置,它已成为高考方向上一个相当重要的能力增长点。
    现代文阅读考查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主要涉及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三个不同层级的能力考核,历年高考对文学作品阅读能力考核的重点,往往落在分析综合与鉴赏评价两个层级上。1996年、1998年及2000~2003年六年的试题为例,25道题中只有4道题是考核理解层级能力的;而其他试题的设题点,在分析综合、鉴赏评价两个能力层级的诸要求中,又有所侧重,简析如下。
    (1)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包括5点要求: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想和想像。近年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设题点主要落在第3点和第4点要求上。命题注重整体设计,考查整体把握文意,在读解的基础上分析归纳作品的内容,概括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情感的能力。
    (2)考查学生对文章的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为E。包括两点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近年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设题点主要落在第左点要求上,并集中从文章的语言特色、表达手法及效果、艺术风格的审美角度设题。
【试题例析】
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例】(2001年-23)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2)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
    (3)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答案】(l)“人是有感情的,人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或“人有隐秘的需求”(即可给2分。只答出“人是有感情”的给1分,答出“人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或“人有隐秘的需求”的即可给2分。
    (2)人生包含着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
    (3)当一个过程终结之后,再想让它重现是不可能的。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释。能力层级为B级。
【解题思路】
    命题所选的三个句子,分别是文章第五段的结尾句及第七段、第八段的起始句,都是文中重要的句子,通过考查学生对这三个句子的理解和解释,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三段文意的理解程度。要想正确地解释这三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必须联系相关段落的内容。
    “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这句话所在的段落,谈了“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人在关闭的门后“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这一切无非是说明人与动物是有区别的,人有思想感情,有隐秘需求,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而成群牧放的马既无隐秘可言,也无独立的天地,所以“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联系上下文看,前面是孤立地谈“开门”和“关门”的含义,这段却是阐释人生正是由一次次开门和关门构成的,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是由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构成的。
    “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对这句话的理解,也要联系上下文。前边谈到人生是由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构成的,但就每一个重要阶段的结束——一扇门的关闭而言,要想让它在时间的长河中重现是不可能的,联系本段最后一句话“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通往消逝了的时间脉搏的另一个人口是不存在的”,也能帮助我们对段落开头句子的理解。本题难度为0.414,区分度为0.239。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例】(2002年-20)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答案】⑴神往和渴求知音,已经成为华夏子孙的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⑵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传诵。 
【命题立意】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提取以及对文章内容分析理解,能力层级是C。
【解题思路】
所谓文化,一种意义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
    两千多年来,知音的故事一直在华夏子孙中间传诵,人们以追求像伯牙子期这样的崇高友谊作为一种高尚的情操。从《吕氏春秋》、《列子》、《乐府解题》到唐代诗歌,诸多的典籍中都作为重要内容加以记载和传诵。可以说,知音的传说已经深入华夏子孙的心中,成为人们的一笔精神财富。阅读这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