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份试卷。

  《月迹》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 知识能力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读通读顺课文,理清写作顺序,了解孩子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二)学习方法目标:
  1、在赏读品味文章中把握孩童寻月过程中的心理;
  2、采用自学、质疑,讨论、释疑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 情感价值目标:
  1、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2、 通过感情朗读,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发展学生想像力。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朗读录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让学生熟读课文;收集有关咏月的诗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 观看录像。
  2、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咏月的诗文。
  3、小结:在成人的眼中月亮代表着团圆和美好,在孩子的眼中月亮又代表着什么呢?今天,我们就随着贾平凹先生一起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一起去寻找月亮,欣赏月下的美景吧!(板书课题:月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掌握生字读音;
  《月迹》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难点:对“大家都觉得满足”的理解。“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的含义。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收集有关咏月的诗文。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关于月亮的诗文:
  2、小结:月亮一直是我们的话题,无论是古人的吟诵中,还是在今人的赞叹中,她总是充满着神秘,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今天,我们将随着贾平凹去追寻月的足迹,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板书课题:月迹  介绍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寻月——议月。
  归纳文章的线索:月迹。文章的重点:寻月亮。
  三、寻月过程,品味文本:
  预设问题: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明确:
  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启发:孩子们做了哪些事情或经历了什么后,最后得到满足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