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910字。
江南的冬景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大自然的美,提高审美品位。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现出来。
2学习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3理解散文情与景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于江南冬景中寄托的感情。
教学方法:
文本研读,问题讨论。
教具仪器:
投影仪,胶片。
教学过程:
一, 课堂导入:
结合自身体会,激情导入。
具体安排:
我在江南生活了四年,偶尔静下心来,总会特别怀念江南。特别是现在,我总在担心习惯了江南生活的我要怎么度过苏北的冬天。南方的冬总来得特别的晚,而且阳光总是那种明亮的金黄色。我们学校的田家炳楼后有一个缓缓的山坡,叫“情人坡”。晴朗的午后,抱上一本书随便的在那席地而坐,总会有一种特别安逸的情感从四肢往外发散。郁达夫有一散文名篇《江南的冬景》,描绘的就是江南冬天的美妙景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的冬。
二,明确专题学习重点:
本文是苏教版必修一“像山一样思考”专题的第一篇。本专题要求我们“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沉思自然”。我们大家来看一下第一部分的标题:“谛听天籁”。“天籁”是指大自然发出的各种声音,但“谛听天籁”不应简单理解为“谛听大自然发出的各种声音”,它还指用各种感官去感受大自然之美。
三, 作者及背景介绍(投影):
投影:
作者简介:
郁达夫:名文,字达夫。1896年出生于浙江富阳。七岁入私塾启蒙,打下了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他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为震世骇俗的作品。
郁达夫是一个风流恣肆,个性狂放不羁,对外界感觉又非常细腻敏锐的人。他身上有一种非常敏感的才子气息,所以才能写出那种古色斑斓,富于个性的散文。
背景介绍:
1933年4月,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山水游记和诗词。本文写于1935年,正是他南迁杭州之后。
四, 整体感知:
(一) 浏览课文,标明段落序号,同时思考:
投影二:
1,作者笔下的江南主要指哪些地方?
2,为突出江南冬天的美好,作者作了一系列的比较,从文中找出哪些段落是写比较的,是用什么作比较的?
明确:
1,指江浙地区(6段),而不是中国极南的闽粤地区。
2,1——4段以及第6段。
用北国的冬,江南的秋,闽粤的冬,德国寒郊散步和江南的冬作对比。
(二) 体会文中对比的运用:
1,作者在文中运用了那么多对比,用意为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