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2000年京、皖春季高考试题第10题<br>
10.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br>
雷<br>
         杜运燮<br>
随着陆陆续续的闪电警告:他们来了!<br>
阵阵风都传播着到来的确讯:他们来了!<br>
每一叶片每一枝条都遥指着:他们来了!<br>
每双眼睛在渴望,每张嘴在颤动:他们来了!<br>
越过一张又一张被撕掉的树叶标语,他们来了!<br>
越过一个又一个监狱的铁窗,他们来了!<br>
越过一条又一条报纸上的捏造消息,他们来了!<br>
越过一堆又一堆难忘的血泪,他们来了!<br>
为着撕人心肺的被窒息的呻吟声,他们来了!<br>
为着惨绝人寰的最底层的挣扎声,他们来了!<br>
为着回响在无数街道和炕头的怒吼声,他们来了!<br>
那就是冲破冰冻严寒的春雷欢呼声:他们来了!<br>
1948年于新加坡<br>
A.诗歌第二节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自然图景转向40年代中国社会的政治黑暗,以四个“越过”表明“雷”来势的不可阻挡。<br>
B.诗歌第三节重在表现“雷”滚滚而至的目的,并把“雷”从实写升格为一种消灭压迫和剥削的解放的象征。<br>
C.最后一句中“冲破冰冻严寒”几个字,意在承接诗歌第一节春雷到来之前自然界的种种征兆和反应。<br>
D.以“随着”“越过”“为着”起始的三节诗,既隐含“雷”到来时由远及近的动态,又逐步揭示了“雷”作为人民解放象征的寓意。<br>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对新诗的鉴赏能力。诗人杜运燮,生于1918年,福建古田人,生于马来西亚,九叶派诗人。诗集有《诗四十首》《九叶集》(与人合集)《晚稻集》等。这首1948年写于新加坡的《雷》,有一种震憾人心之感。诗人虽久居国外,但对祖国的解放深感期盼,于是写了不少诗作。A、B、D三项分析都是正确的。C项不恰当。"冲破冰冻严寒"喻指冲破重重阻挠、障碍、艰险,而第一节只是春雷到来之前自然界的反应,没有直接的关系,且"警告、确讯、遥指、渴望"都是从心灵中企盼之意,并没反映出"冲破冰冻严寒"的意思。<br>
<br>
2000年上海高考题第16~18题<br>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6~18题。<br>
甲<br>
约  客<br>
             赵师秀<br>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br>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br>
乙<br>
雨  晴<br>
            王  驾<br>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br>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br>
16.甲、乙两首诗的体裁均属于近体诗中的      。(2分)<br>
17.甲、乙两首诗描写了不同季节的景物。仔细阅读后填写下列表格。(2分)<br>
<br>
18.甲、乙两首诗后两句都提供了让读者自己想象的余地,请分别说明(4分)<br>
甲:                                                                  。<br>
乙:                                                                  。<br>
<br>
16.答案:绝句<br>
17.答案:黄梅时节(或初夏)  蜂蝶(或叶)<br>
18.答案:甲:由对客人的等待、想象客人不来的种种情况(言之成理即可)  乙:由蜂蝶飞过墙想象邻家的春色(言之成理即可)<br>
16.答案:绝句<br>
解析:此题考查古诗的文体特点。这是上海试题在2000年的变化之处,诗歌鉴赏增加了8分,这是文学性作品提高认识的表现,也是重视语言文学性的集中体现。此题比较简单,考查文体知识,学生易与律诗相混。<br>
17.答案:黄梅时节(或初夏)  蜂蝶(或叶)<br>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内容。此题较容易,从诗中即可找到答案。<br>
18.答案:甲:由对客人的等待、想象客人不来的种种情况(言之成理即可)  乙:由蜂蝶飞过墙想象邻家的春色(言之成理即可)<br>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内容,拓展想象空间。此题是一个开放性试题,让学生体味作者的想象。甲诗重在客人未到的缘由,乙诗重在想象邻家的春色何在。<br>
<br>
2001年京、皖、蒙春季高考试题第8、9题<br>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br>
鸟鸣涧<br>
           王  维<br>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br>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br>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br>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阒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br>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br>
9.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3分)<br>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br>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br>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br>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br>
<br>
8.答案:A<br>
9.答案:B<br>
8.答案:A<br>
解析: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阒无人声的幽寂)中所列四项中的"山空"显然不是动态的描写,而是静态描写。"夜静春山空"整个诗句直接写静态,谓液深中的春山万籁俱静,一片空寂。"时鸣"就是"不时鸣叫",正所谓"鸟鸣山更幽",故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项正确。苏轼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风格淡雅,意境幽远,正可入画。故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项正确。D项说"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按之于全诗,每一句均平白如话,未用一个典故,"月出惊山鸟"从效果的角度写出了光色的变化,鸟鸣春涧直接写出了音响的变化,所有赏析文字都能得到落实。<br>
9.答案:B<br>
解析:B项"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描写的是热烈的劳动场面,目的不在于表现"静",而在于表现"动"和"闹"。A项"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前后写动,后句写静。C项"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则以"鸟初动"来衬托清晨的冷冽(寒树)静谧(桥上的霜尚未印上行人的足迹)。D项"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后句全写静态,前句明明白白地以"鹤鸣"之"动"衬楚山之"静"。<br>
<br>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