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卷为全县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试卷以高三第五册课本为主,适当延伸到读本。约10000字。
长兴县2005—2006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第I卷(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l.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D )
A.籍(jí)贯 慰藉(jí) 福祉(zhǐ) 趾(zhǐ)高气扬
B.伉(kàng)俪 肮(kàng)脏 纯粹(cuì) 出类拔萃(cuì)
C.咀(jǔ)嚼 诅(jǔ)咒 拘泥(ní) 忸怩(ní)不安
D.怃(wǔ)然 妩(wǔ)媚 譬(pì)如 穷乡僻(pì)壤
D 解析:A慰藉(jiè) B肮(āng)脏 C诅咒(zǔ) 拘泥(n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C )
A.噩梦 度密月 万劫不复 手屈一指
B.陷井 座右铭 目不遐接 趁热打铁
C.厮杀 点金石 礼尚往来 妍媸毕露
D.伫立 大母指 振耳欲聋 胼手胝足
C解析:A度密(蜜)月 手(首)屈一指; B陷井(阱) 目不遐(暇)接; D大母(拇)指 振(震)耳欲聋。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根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D )
①人们总是本能地保护自己的形象,不让偶像崇拜或是什么别的处理方式使它显得可笑,或者使它变得和_______太不相像以至于人们不相信它。
②他教孩子们读书写字做算术,给他们讲世界上的奇迹,不但讲述了自己通晓的事物,而且还超越了自己想象力的_______。
③明清人士更以写小说为耻辱,_______许多伟大的作家生活、创作条件都无保障;许多伟大的作品不知道作者是谁。
A.原形 界限 以致 B.原型 界线 以至
C.原形 界线 以至 D.原型 界限 以致
D解析:原形:原来的形状,本来面目(贬义)。原型: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界限:不同事物的分界;尽头处,限度。(多指抽象的事物)。界线:两个地区分界的线;某些事物的边缘。(多指具体的事物)。/以致: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的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以至: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由于前半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C )
A.不管是科学奖,还是人文奖,诺贝尔奖还是第一大奖,许多人视其为殊荣,得主大多受宠若惊,但也有人不以为然,拒绝领奖,德国的斯埃特斯就是一例。
B.大道理偶一讲之,讲在妙处,可以让人豁然开朗;老讲大道理,必定让人不厌其烦,世界上的事物莫不一分为二。
C.当庄周先生对炙手可热的暴发户们投以轻蔑的一哂,并把他超人的智慧转向对人的生存状态的研究时,他就魅力无穷了。
D.人们读《阿Q正传》时,往往被阿Q的言行逗得忍俊不禁地笑起来,可是掩卷沉思,又不免悲从中来,为阿Q 的不幸遭遇而唏嘘叹息。
C解析:A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与题意不合。应改为“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B不厌其烦:不嫌麻烦。应改为“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 C炙手可热:手一接触就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气焰盛,权势大。符合题意。D忍俊不禁:忍不住大笑。“忍俊不禁”与“笑起来”语意重复。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C )
A. 大幕徐徐拉开了,琴声——这饱含情韵,畅快倾诉的心语悠扬地飞翔在剧场中,萦绕在每个人的耳畔。
B.古人在清明到郊外踏青的同时,往往还进行一些体育活动,例如踢球呀、射柳呀、放风筝呀、荡秋千呀等……其中荡秋千最受人们的喜爱。
C. “我国平民本来就没有什么脸可讲,”林语堂先生幽默地说,“还是请贵人自动丢脸吧,以促法制之实现,而跻国家于太平。”
D.老王对小李说:“这次任务没完成,不要气馁,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嘛’。”
C解析:A第二个逗号改为顿号,“心语”后加破折号;B中顿号改为逗号,“等”或“……”删去其一;D第二个冒号删除,单引号放在“智”后。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D )
A.在对“建始人”古人类化石进行考证研究后,我国考古专家认为,“建始人”化石,对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学说是一个挑战。
B.中巴新疆联合反恐军事演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两军联合反恐作战能力,打击和预防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三股势力”。
C.在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下,“非典”被控制住了,人们的心理暂时得到了平静,可是,谁能担保它会不会卷土重来?
D.埋藏于海底岩石中的“气冰”,和石油、天然气相比,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善的开采方案。
D解析:A搭配不当,应为“‘建始人’化石的发现”。B“目的是为了……”句式杂揉,结构混乱;“打击”与“预防”位置互换。C“会不会”改为“不会”。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夜郎古国的确切位置在哪里
“夜郎自大”这个成语来自司马迁的《史记》。原文是:“夜郎王与汉使曰:汉孰与我大?”这样,“自大”的坏名声也就落在夜郎头上,一戴就是2000多年:有关它的历史情况,了解的人并不多。
夜郎古国,不管它是一个阶级社会的产物——国家也好,或者仍然不过是一个原始部落联盟也好,至少在战国时期至西汉河平年间,实实在在存续了250多年。“夜郎王”虽因说了“汉孰与我大”的话,以致贻笑近2000年,不过,从当时“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