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题,约14270字。
黔南州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联考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第1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荣新江
丝绸之路对于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沟通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也促进了东
西方双向的文化交流。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好的时候,文化的交流会通过官私渠
道,畅通无阻;有的时候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因为政治或其他原因断绝了关系,但文化
是流动的,并不因为政权的敌对而完全断绝交往,文化的因子会通过其他途径输入或传出。
从北朝到隋唐,中国与萨珊波斯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双方的使者不断。相互之间除
了政治声援,还有多彩的文化交流景观。不论作为物质文化代表的金银器,还是作为精神文化的
景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波斯与中国的两种文化在唐朝交
融产生的成果,比如唐人制作的波斯纹样、仿金银器制品,又从长安传到新罗、日本。
文化交流所能达到酌深远程度常常是出乎我们今人意料的。在唐朝有个叫杨良瑶的人,在
德宗贞元元年,受命出使阿拉伯半岛的黑衣大食。他从广州出发,走海上丝路,经过三年多的时
间,完成联络大食、夹击吐蕃的政治使命,返回唐朝。杨良瑶出使大食更为重要的结果,是给唐朝
带回来珍贵而完整的海上丝路的航海日记,这应当就是贾耽记录下来的《皇华四达记》中从广州
到缚达(巴格达)的路线,而从法门寺唐代地宫中发现的一批伊斯兰风格的玻璃器,或许也和杨
良瑶出使大食有一定的联系。
杨良瑶从海路出使大食的背景,是因为吐蕃乘唐朝安史之乱,攻占了唐 朝的河西领地,并向西域进军。由于吐蕃和唐朝的敌对情形,像杨良瑶这样的政治使节很难经陆上丝路去往 西方。过去学术界普遍认为,贞元六年沙门悟空从天竺回到长安之后,中印之间的交往就完全断绝了,晚唐五代时期西北兵荒马乱,也没有任何交往的记录。其实许多历史没有被传世文献记录下来,我们今天可以通过出土文书再现某些历史真相。敦煌发现的汉藏语文献材料告诉我们,从晚唐五代直到宋初,中印之间僧侣的往来、经本的流通等佛教文化的交往始终未断。因为吐蕃也同样信奉佛教,所以佛教僧侣的往来并没有受到阻碍,他们仍然肩负着文化交流的使命,奔波雀陆上丝绸之路上。
文化的流动性极强,不仅在中国与西方之间,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东渐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由于奈良正仓院和韩国、日本古寺院收藏品的大量保存,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同时我们也不断从传世典籍和新发现的石刻史料中找到新的印证。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但由于学术研究的训练和背景不同,中国学者更多关注于进入中国的外来文化。虽然我们目前在更遥远的中亚、西亚没有看到类似新疆古代遗址出土的汉文典籍资料,但撒马尔罕壁画上手捧丝绢的唐朝使者,波斯文、阿拉伯文文献中对中国物产、工艺传入的记录,以及大量瓷器、丝织品的考古发现,都说明了中国文化西渐的深度和广度。
(选白《文史知识》2015年8月第8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海上丝绸之路还是陆上丝绸之路,都起到了沟通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交往 的作用,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
B.由丝绸之路实现的文化交流不仅是两个有联系的国家之间才有,也是以某国为基点的发散
传播,如唐人学习波斯的内容又会传到其他国家。
C.唐代的杨良瑶出使阿拉伯半岛的黑衣大食时选择走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原因是当时吐蕃与
唐朝是敌对的,政治使节很难经陆上丝路去西方。
D.目前研究丝路文化作用的中国学者关注较多的是进人中国的外来文化,对于当时中国文化 对更遥远的中亚、西亚文化有无影响还不能确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他们之间的友好与否没有关系,因为无论是
关系好还是关系不好,文化之间的交流都不会断绝。
B.中国与萨珊波斯关系友好时,有着较多的使者来往、政治声援以及多彩的文化交流景观等,
特别是文化方面的交流,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C.杨良瑶出使大食,给唐朝带回了珍贵而完整的海上丝路航海日记,贾耽在《皇华四达记》中
关于从广州到缚达的路线的记载,可能就参考了其航海日记中的内容。
D,在奈良正仓院和韩国、日本古寺院的收藏品以及传世典籍、新发现的石刻史料等内容中都
有证据证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东渐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程度深、角度多,如中国与萨珊波斯的文化交流方面,不仅有着金银器等
物质文化,也有着景教等精神文化。
B.从法门寺唐代地宫中发现的一批伊斯兰风格的玻璃器皿,有可能是经过三年多的时间,出
使大食完成联络任务的杨良瑶带回来的。
C.沙门悟空从天竺回到长安后中印间交往断绝的观点是错误的,目前的传世文献、出土文书
以及敦煌汉藏语文献等材料中都能找到中印间有文化交流的证据。
D.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中国不仅接受了很多外来文化,波斯文等文献对中国物产、
工艺传人等的记录也说明了中国文化的西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㈠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壮节王公传
公讳复,字景仁,淄州淄川县人也。少好读书,博通史传,慷慨有气节。家有唐以来名臣画像,
每指颜果卿像谓人曰:“士当艰难,捐躯殉节,当如颜公矣。”以门荫补官,试大理评事,迁本寺丞。公家故饶财,不乐私蓄,尝率其里之贵豪,遇郊岁,各输绢银十万以助赏赍,郡国效之。
久之,除京东辇运,迁京东转运判官,接部过淄川,父老迎候,公下车慰谢。先是,淄川苦调外苛征,公尝与父老言:“他日或能奏蠲之。”至是以白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