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50字。
议论文巧用材料的新思考
李彬
写作就是观点、材料加上表达,也就是前人所说的“义理”(观点)“考据”(材料)和“辞章”(表达)。一般来说,大家认为三点之中观点最为重要,“千古文章意为高”。可是从当下作文教学实践来看,情况并非如此。当前的中学生作文并不是缺少观点,而是不能有力的证明自己的观点,难以说服读者:貌似材料充盈,实则缺乏深度,难以形成对人物、事件、观点有张力的表现效果。由于缺乏高于他人、宽于他人、深于他人的材料和思想,作文自然不能脱颖而出。
现在流行万能宝典、写作秘籍、素材大全之类,其实质大多是些拼凑而成的名人典故、轶事新闻。学生既不知晓事件的真相,更不可能了解事件的背景,只能在似是而非的引用中,狐假虎威,投机取巧。要想材料有“新意”,就必须选用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的材料,只有与众不同,方能使自己的作文从一大堆相同相似差不多的文章里跳出来夺人眼球。要留意别人所忽略的地方,即便是大家都曾看到的地方,也要能有自己独到发现,独到的感悟和解读,使自己的选材成为一个亮点。
一、推陈出新,由日常到非常
走进中学生的作文,我们常常见到或改编素材集锦的美文,或重复大家司空见惯、味同嚼蜡的陈词滥调,甚至还有拿古人故事来拼凑文字,恰恰缺少与时俱进的时代新声。许多同学喜欢使用名人名言、课本素材、历史轶事等老旧素材。旧材料不是不能使用,而是要看怎么使用。对于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常规素材,我们可以在内容上对它翻新,比如对素材呈现的旧观点提出新的解说,甚至提出颠覆性的新观点,或者用当代人的眼光来重新观照,或者从另外的角度切入等等。
2014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书中自有颜如玉》,作者从读书可以使女人永葆青春容颜这个角度切入,然后举了杜拉斯、林徽因的例子,所有例子独有一根主线贯穿:杜拉斯的才情、林徽因的雅致都源于读书。“书中自有颜如玉”本是封建遗训,鼓励读书人为博取财富和美女而读书。此文翻新其义,使人耳目一新。2007年,有一篇名为《没有了妖魔的取经之路》的高考满分作文,取材于大家耳熟能详的《西游记》,作者站在当代文化的高度,用崭新的视角审视取经的意义。作者先在开头用一个看似荒诞不经的假想“既然孙大圣可以日行千里,为何不背着唐僧一步西天,也省得一路上千辛万苦”,接下来用了两个自然段“如果……如果……”的假设论证自我否定,从而得出“战场上结下的友情才是钢铁铸成的”“不经历千难万险,唐僧又怎能真正领悟这佛经的精深蕴意?阳光总在风雨后啊!”感叹;最后结论“没有妖魔的取经之路,是一条南辕北辙的路”。别有新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