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70字。
亦真亦幻桃花源
——浅谈《桃花源记》的传奇色彩
山东省临沭县曹庄中学 英飞
陶渊明是东晋乃至魏晋南北朝最著名的诗人。他留存下来的散文,词赋不多,
总共有10多篇,但是几乎每一篇都很出色,其中又以《桃花源记》最为出名,作为古典文学中的名篇佳作,它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重点讲读课文之一。《桃花源记》之所以备受人们的喜爱,我想不仅是因为文章具有朴素、自然、真淳的艺术特点,还有文章所蕴含的浓郁的传奇色彩。因文章近似小说,曾被收入志怪小说集《搜神后记》中。文章为我们虚构了一个亦真亦幻的世外桃源,引发了读者无限的遐想,使得读者无不为之神往。
综合唐传奇和明清传奇文学来看,文章是否具有传奇色彩要看其是否具备了三个重要的因素:1、奇特、神异、精密完整的故事情节。2、丰富具体的环境描写。3、鲜明生动的人物性格。《桃花源记》则完全具备了这三个方面的要素,而且作者在写作中运用的浪漫主义手法更是贯穿了文章的始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缥缈动人的美丽画卷。
一、神奇而美丽的环境。不论是桃源之外还是桃源之内,作者笔下的景色总是那么的神奇与美丽。“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夹岸桃花逐流水”的美丽景色。在这样一个人迹罕至的溪谷之内有桃树并不奇怪,可令人惊异的是这片桃林竟然“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片桃林是自然生成还是人工所为呢?面对此景不仅渔人,就连读者也为之深感神奇,也想一寻究竟了。当“林尽水源”之时,我们便发现一座小山,此山也是奇异,山有小口,先窄后宽。当行数十步时,眼前“豁然开朗”,读者的眼前便又出现了一幅“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美好的田园风光。其中人们的生活也是让人羡慕,“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更令人诧异的是,在这与隔绝数百年的地方,人们的穿着竟然和“外人”的一样!这些美丽的环境描写无疑为桃花源披上了一层神秘而美丽的轻纱。
二、奇特、神异的故事情节。文章围绕渔人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到,找桃花源一一写来,使文章的整个故事显的精密完整,使得每一个情节都那么奇特、神异,环环相扣,使得整篇文章浑然一体。
其一,故事的开端,渔人发现桃花源。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我们不禁要问,既然已经忘了路程的远近,为什么不停棹而返还要一直走下去呢?一定有什么东西在吸引着渔人!这不由让人想起了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诗句“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桃源行》)仿佛这一天渔人是为了欣赏山光水色,在不知不觉之间来到了这片桃林的。对于这一事件,南宋诗人谢枋则说:“飞花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庆全庵桃花》)就是说,渔人是划舟沿溪而行,恰好在溪流的下游,看到了顺流而下的缤纷落英而感觉诧异,于是逆流而上到达了桃花林的。渔人到底是怎样到达桃花源的呢?文章起笔便为读者设下了一个疑障,虽然我们不必为此进行辨别是非,但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