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9430字。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2016年9月号第3辑
  整理 fcs2002
  1. 无需悲情化也不必美化的“空巢青年”
  2. “慢就业”族是教育中低端供给的衍生品
  3. 正视“要挟”式村规背后的基层治理难题
  4. 普速列车不禁烟真的以人为本?
  5. 相声界的“水”也不是清可见底
  6. 工伤认定的“生死时限”,是不能承受的伦理困境
  7. 从吐槽伙食差被打看敬老院的“苦涩未来”
  8. 如何终结“工伤48小时认定”的制度性冷血
  9. 组织大型比赛,城市需“给力”
  10. 全球电商平台是个什么棋局
  11. 城管“发烟点烟”是种实用主义的执法策略
  12. 普速列车全面禁烟的愿景需要立法来落实
  13. 教师节应走出“送礼困境”
  14. 别把校园贷隐身当成是监管的利好
  15. 新能源汽车补贴为何成了“唐僧肉”
  16. 检视刷单被骗里的怒其不争
  17. 鄱阳湖为何如此快速“消瘦”?
  1. 无需悲情化也不必美化的“空巢青年”
  2016-09-07 09:12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朱昌俊
  “空巢青年”正成为社会议论的热词。“空巢青年”指的是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且独自租房的年轻人。他们有些背井离乡,独自在外打拼,与亲朋好友联系减弱,成为一个个孤岛。大城市的繁华和生存压力则让他们显得更加孤独和艰辛。不过,也有一些人认为“空巢青年“只是一个人生阶段,无需过度渲染他们生活的悲情色彩。(9月6日《中国青年报》)
  所谓“空巢青年”,通俗说就是过去常被形容的“X漂”一族。在一个流动社会,这类群体其实已经很普遍。可以说,有“空巢老人”,就有对应的“空巢青年”。只不过媒体所重点关注的是那种与父母分居但仍处于单身且独自租房的年轻人,也即多数人在毕业后、成家立业前的打拼阶段。
  的确,较之于传统时代的年轻人要挣脱父母的束缚去获得自由,今天的“空巢青年”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少了来自亲情和社会观念的羁绊,可以完全为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而自由打拼。因此,这样一种阶段也被形容为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人生历程,它代表的是年轻人一种向上的状态,确实不必被特殊化和悲情化看待。甚至,正如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克里南伯格在其所著的《单身社会》一书中所描绘的,单身一族正在不断壮大,我们正在学习单身,并由此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
  但在悲情化的另一端,也有必要防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象的美化。比如有观点就认为,这些年轻人在最应该奋斗的年纪没有选择浑浑噩噩度过最宝贵的时光,忍受着孤单、寂寞和失落,却依旧付出汗水和执着,这或许是对英雄主义最好的诠释。年轻人在最应该奋斗的年代没有虚度时光,当然应该肯定。然而,年轻人的奋斗是否必须要经历“空巢”状态,“空巢”是否必然等于奋斗,却值得商榷。必须承认,在一个城乡二元化社会,不少年轻人选择背井离乡成为“空巢青年”,除了主动的选择,或许更有无奈的因素。比如较之于那些主动选择“单身”的人,不少人或许只是“被单身”;而选择大城市工作“落脚”,对于不少人而言,也只是因为向往相较更为公平的就业环境。
  更有必要反思,我们的社会是否真的为这些愿意“空巢”的年轻人提供了足够的准备和空间?比如在“空巢青年”面临哪些困境的调查中,调查结果显示,缺乏感情寄托(57.9%)和居住条件差(57.8%)被认为是他们面临的两大困境。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户籍制度下,一些大城市严苛的人口控制政策和不平等的市民权利。其它如上升通道受阻也占到12.9%。而早就有媒体指出,“北漂”一族、蚁族也好,“空巢青年”也罢,这些词语背后触及的问题都是一样的:大城市病、高房价、社会不公、阶层固化……由此必须正视,到底有多少的“空巢”现象只是被迫的,而又有多少本应该是被避免的?
  因此,在看到“空巢青年”群体所象征的社会活力的同时,也不应该回避这一个群体所承受的代价、压力与困惑。看到他们的“理想”,更应该反思社会对年轻人理想的成全是否做得够好了。当我们真正从社会环境和制度的方方面面,为青年创造了更多能够主动选择的奋斗方式时,对之的礼赞或许才显得更为真诚与可被接受,而这也才是最有力和务实的鼓励。所以,固然无需过度悲情化看待“空巢青年”这一群体的遭遇,但也应防止因为不自觉的美化,而忽视其背后所对应的社会问题。(朱昌俊)
  2. “慢就业”族是教育中低端供给的衍生品
  2016-09-07 09:47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谢伟锋
  随着大学小鲜肉的“上架”,已经“下架”的应届大学毕业生都已经离开了学校,并且大部分走上了工作岗位。不过,在这群毕业生中,也有不着急就业,也不打算继续读书深造的人,他们选择暂时旅游、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在家思考人生下一步轨迹。他们被称为“慢就业一族”。(9月6日 四川在线)
  大学毕业生现“慢就业”族,社会对其表现出很宽容的一面,专家表示“只要不啃老不需指责”。在“慢就业”一族中,确有很多大学毕业生是通过游历、沉淀和思考来完成与社会交换意见、比较眼前和长远利益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种成长。
  “慢就业”不等于“不就业”,但作为当事人的大学毕业生,却并非人人都抱着超脱物外的轻松态度。据统计,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在770万以上,再加上出国留学回来的约30万以及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预计将有1000万大学生在求职的大舞台上同台竞技。这种压力,无须让外人来置喙,“慢就业”族已是身有体会。而当大学毕业生职业“空白期”拉得过长,对于只针对应届毕业大学生的某些红利也将过期作废。由此可见,“慢就业”一族站在竞争的下风口,实在是“情非得已”。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