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530字。

  《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文赋特点。
  2.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知识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3.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4.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轼在临终前写了一首题为《自题金山画像》的诗总结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对于诗中提到的黄州,余秋雨如是评说:“黄州成就了苏轼,抑或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是一个很难被人想起的长江边上的一座小城,作为苏轼人生的转折,却怎么也抹不掉它留给中国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它目睹了一个正直官员的倒下,也见证了一位智者文豪的站起。黄州永远是苏轼生命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苏轼先后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赤壁赋
  二、解题
  1、作者及背景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
  (1)(虽然) 才高八斗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列“苏黄米蔡”之首
  (2)(但是)仕途坎坷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