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230字。

  《六月,我们看海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组织学生“理解”和“朗诵”作品,在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之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
  2.技能目标:体会本诗的音乐性;理解本诗语言上组合巧妙的特点。
  3.情感目标:组织学生“理解”和“朗诵”作品,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容、作品的思想、内涵、感情倾向。
  教学重难点
  1.教学的重点是意义的构建和呈现,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把文本与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并用自认为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呈现这种理解。
  2.《六月,我们看海去》内在的情感旋律,把握诗作的内容加深理解,寻找传达诗作思想感情的声音形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读着朗朗上口的‘看海’,走在校园的小道上,空气中似乎也有了扑面而来的海的气息,清新的,温润的,沁人心脾的,让人心动的……细细的聆听,风中仿佛有海的呐喊和呢喃,仿佛海伸出了它宽阔而热情的臂膀召唤你,让人在海一般的思绪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今天,欣赏怀旧的日本名曲《海滨之歌》回忆起这封尘的往事,但愿大家和我一起追忆美好的青春岁月,让海风的纤细的手指把沉睡于心底的音符拨响。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
  潘洗尘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胧诗之后的新生代诗人,作品不多,但却因独有的诗风格外的引人注目.《六月,我们看海去》是潘洗尘的代表作,我们能在其鲜明的诗歌里看到诗人及那个时代一代青年的内心世界。三、体味诗的思想内容
  1.哪些语句能借助“听觉的想像”体会出青春的活力?
  诗歌一开始“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小雨噼噼啪啪打在我们的身上和脸上”,鲜明的节奏下我们仿佛听到了一群年轻人喧闹的声响的响亮的歌唱,仿佛真的看到了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雀跃着向大海的方向奔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