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300字。
强化文化积累,巧解对联试题
——高2006级“对联”复习指导
重庆市万州高级中学  谭术良
教学目的:强化文化积累,巧解对联试题。
教学重点:了解对联发展史,理解对联的对仗、平仄,掌握对联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形成写对联的能力。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精讲细练,启发诱导,形成能力。
学生学法:认真听讲,弄懂对对联的方法;悉心练习,形成对对联的能力。
(一)对联史话
早在北宋时期的王安石就留下一首《元旦》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争插新桃换旧符”。诗的意思是:爆竹声中一岁过去,扑面而来的是春风送暖,大地更新,人们兴高采烈,全家围在一起,喜饮屠苏美酒,欢庆佳节。这时,朝霞满天,照亮了千家万户,好象披红挂彩;人们意气风发,争先恐后地撕去旧符,换上新的桃符,表示除旧迎新。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作为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结合体,不仅在中国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艺术殿堂上,也放射着奇光异彩。
    对联,由来已久。溯其渊源,最早出现的当是春联,而春联又是由“桃符”演化而来的。桃符产生于秦代前后。当时的桃符,即在两块深红色的桃木板上,书写“神荼”、“郁垒”二神,或画出二神图像,意在镇邪驱鬼,祈福纳祥。之后,随着南北朝骈文的出现和唐代律诗的发展,“桃符”的内容也在更新,产生了题写两句对偶的“桃符”诗句,这可以说是春联的最早雏型了。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关于最早的春联产生于何时以及何人之手?大约有八、九种说法之多。传统说法,也是目前楹联界大多数人的看法,最早的春联是五代的后蜀孟昶(chǎng)所作。主要的依据是《宋史·蜀  世家》中的一段记载:后蜀学士辛寅逊除夕受孟昶之命,撰写春联,孟昶认为辛联不工,就自题了桃符诗:“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两句“桃符诗”,便被认为是最早的春联。
    到了宋代,春节时门户悬“桃符”的习俗仍然沿袭。王安石《元旦》诗:“千门万户曈曈(tóng)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新桃”,就是新题的“桃符诗句”。宋,元时期,宫廷,宦门以及寺庙,佛门,已经出现了镌刻于木柱上的对联,后人称“楹联”。而且,据有关资料证实,最早的寿联、挽联,题赠联,也在当时产生了。
    明朝开国初年,号称“对联天子”的朱元璋一道圣旨,春联遍布金陵各地 :“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清·陈云瞻《簪云楼杂话》)自此,春节张贴春联,取代了“题桃符”之习俗,而且一夜之间,由宫廷豪门普及到了百姓门户。在楹联发展史上,这不能不是朱元璋这位封建帝王的一大贡献。
    此后,尤其到了清代的康乾盛世,对联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日臻完美的程度,不仅内容涉及面广,口对笔题,俯拾皆是,而且名流云集,高手不穷。
(二)对联的对仗
一是词类必须相当。例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墙”对“山”,“芦苇”对“竹笋”,“头”对“嘴”,“脚”对“皮”,“根”对“腹”,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浅”对“空”,是形容词对形容词;“上”对“间”,“底”对“中”,是方位词对方位词。不管是按古人的要求还是从今天的标准来看,都对上了,而且对得非常好。
  二是结构必须相应,即两联具有相同的语法结构。拿“墙上”联来说,上联是个主谓结构,下联也是个主谓结构。上联的主语部分是个偏正结构,下联的主语部分也是个偏正结构。上联的谓语部分是个并列结构,下联的谓语部分也是个并列结构。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