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题序注释读懂诗歌
学案:结合题序注释读懂诗歌.doc
教案:结合题序注释读懂诗歌.doc
课件:结合题序注释读懂诗歌.ppt
结合题序注释读懂古诗
江苏省黄埭中学 汪刚
【教学目标】
1.调动文言储备,基本读通古诗词。
2.结合题序注释,真正读懂古诗词。
【教学重难点】
结合题序注释,真正读懂古诗词。
【教学方法】合作研究法,讲练结合法,问题引领法,适时点拨法等。
教学过程:
一、针对性——考纲要求与诗歌鉴赏学情。
1.诗歌鉴赏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诗歌鉴赏学情:读不懂、说不清、答不全。
为什么读不懂,文言储备相对不足!而追根溯源——不会逐字逐句地读诗句,更不会潜下心来读题序注释,诗句、题序、注释都读得异常粗糙!
二、遵循诗歌鉴赏三步走的规律。
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而读懂是储备知识的综合迁移运用,读懂是鉴赏、表达的前提和基础。
三、细读文本,疏通词句,补省略调语序,绝知此事要躬行。
1. “诗家语”多省略,常省主语或谓语;也多倒装,文言句式莫忘记。
诗歌的短小凝练常会省略很多信息。诗歌由于声律要求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常会打乱语序。既然如此,读诗的基本思路是:补省略并调语序。
“诗家语”多省略,且常省主语或谓语。
举例①:(2013江苏卷)唐庚的《醉 眠》中的“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补省略后应为:(吾赏)馀花犹可醉,好鸟(啼鸣)不妨眠。
唐代诗人杜牧的《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风雨中。”应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耸立于)风雨中。”
举例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主语后置
意即“晴川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白居易《长恨歌》——宾语前置,意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垂泪。”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宾语前置,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妻子正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宾语前置,实即“怜新雨后竹,爱夕阳时山。”雨后新竹吐翠,那神采奕奕的风姿十分可喜;夕阳的余辉映照着大地,晚山显得更加可爱。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叶梦得的《水调歌头》——主宾换位,实即“秋色渐将晚,黄花报霜信。”
“三山半落青山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主宾换位,实即“三山半落青山外,白鹭洲中分一水。”
甚当时、健者也曾闲。——辛弃疾《八声甘州 》(修饰错位)实即“健者也曾甚闲。”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