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080字。
23、隆中对
金华市十一中 张琳
热点讨论:
[问题一] 作者赞扬诸葛亮的才干,主要是通过隆中对答。同对答相配合,在文章开头借徐庶之口,称诸葛亮为“卧龙”;结尾又借刘备之口,说得到诸葛亮“犹鱼之有水”。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析:本题要求体会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配合,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正面描写,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刻画人物;侧面描写,是通过别人反映或景物烘托来刻划人物,两者结合得当,会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本文隆中对策是中心内容,诸葛亮的远见卓识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现,即通过正面描写来刻画。开头通过徐庶之口,赞誉他为“卧龙”,比喻他是一个暂隐山林而又具有超人才智的非凡人物,一遇明主,便飞腾而起;结尾,又借刘备之口,喜形于色、佩服之至地称得到诸葛亮“犹鱼之有水”。明主的“佩服”与老友的“赞誉”,遥相呼应。这种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恰当配合,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中心思想更加突出。
[问题二]诸葛亮为刘备作出了怎样的兴汉除奸的决策?
解析:诸葛亮先分析了刘备现有的优越条件:政治上有号召力(“帝王之胄”),社会上有威望(“信义著于四海”),又虚心求贤,人才荟集。再指出应如何准备创造新的条件:①建立根据地(“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积蓄力量;②搞好和西南各民族的关系(“西和诸戎,南和夷越”),解除后顾之忧;③联合孙权(“外结好孙权”),争取同盟者;④革新政治(“内修政理”),取得各阶层的支持。然后提出伐曹兴汉的时机和步骤。如前所述,曹操这时已很强大,所以要等到“天下有变”,即有了可乘之机,才进行讨伐。在军事行动上,诸葛亮提出兵分两路,像钳子一样夹攻敌人的高见,并用反问句强调这一行动必然会得到人民拥护(对此决策,诸葛亮身体力行,付出毕生精力)。最后,用预言的形式,作出整个对策的结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圆满地回答了“君谓计将安出”的发问。“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表明了刘备内心的无限喜悦和赞赏,也表明了两人的政治见解完全一致。

佳作链接:
《隆中对》一文通过对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叙述,陈寿为我们勾画出青年时代才华横溢、雄姿英发的诸葛亮形象,的确是“逸群之才,英霸之器”,难怪后人把他看成“智慧的化身”。
《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之一。该书材料丰富,文笔流畅,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后来的文史学家对此很重视,把它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为“前四史”。后来南朝宋人裴松之给这部书作了注,使其历史材料更为丰富。

课外园地
自我测试
一、基础知识。

1. 为下列词语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该字的意义。
⑴因屏人曰  (      )           ⑵好为《梁父吟》(      )                   
⑶枉驾顾之  (      )           ⑷遂用猖蹶      (      )                   
⑸先主遂诣亮(      )           ⑹民殷国富      (      )          
2.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⑴亮躬耕陇亩   (         )      ⑵帝室之胄        (         )
⑶计将安出     (         )      ⑷先主器之        (         )
⑸此可就见     (         )      ⑹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
3.加点字意思同例句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例: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A.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B.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C.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D.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4.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不度德量力              B.此诚不可/与争锋
C.时人/莫之许也              D.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