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共20张,教案约2520字。
寡人之于国也
● 教学目标
1. 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 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3. 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掌握有关句式的特点。
● 重点、难点
重点:
1. 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2. 总结掌握课文文言文知识。
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 设计思想
《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是一篇经典的教材,见于苏教版高中必修四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的“经世济民”模块,标示为研习的课文。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孟子》中的文字:《〈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两篇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因而对孟子的生平及其“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有了一些了解。高一阶段又已经学习过近十篇文言文,初步把握了文言文的词法、句式的特点。积累了比较多的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寡人之于国也》一文的教学设计,立足于以上的教材情况和学情,分为导入、研习、反馈、拓展、反馈等几个主要板块,重在引导学生开展对文本的研习。我们要从此文深深地感受这位亚圣的政治主张,了解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要想使民加多就要发展生产,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得饱,穿得暖,还要使民懂礼仪,受教育,君王也须革除虐政,这样百姓才能来归服。
● 教学资源
1.孟子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2.孟子经典名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尽信《书》,不如无《书》。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