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孔子的“礼”<br>
<br>
无锡南洋国际学校  虞昌华<br>
<br>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是记一次孔子与四位弟子在课余的闲谈,孔子让他们各谈志向。急性子的子路抢先谈,他的志向蛮有气魄,孔子微微一笑。细心的冉求说起话来,就变得谨慎谦虚了,轮到颇有外交官风度的公西华,一开口果真是外交官的口吻:“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不过愿意学习一下……”。三人情态声口各异,在一边悠然鼓瑟的曾皙拨完最后一级,起身不慌不忙地回答:“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睿,咏而归。”清雅从容的曾皙说出了老师的心声;孔子喟然感叹:“吾与点也。”<br>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这是一个很难让学生理解的问题,因为曾点的“志”从字面上看,不过是和人出去游玩而已(教参就这样翻译的),其他三人都是从如何治理国家的角度来回答,而孔子也正希望弟子们回答他们的政治理想,所以“与点”是令人费解的。弄清这个问题,对全文的理解会有一定帮助的。<br>
  让我们先来看看孔子的思想吧。<br>
孔子对“礼”非常尊重。那“礼”到底是什么?“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从《礼记&#8226;曲礼》这个判断可以看出:礼首先是一种精神,然后才是一种行为规范。“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归顺,非礼不成不庄。”(《礼记&#8226;曲礼》) 礼,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单单一个“行、走、坐、卧”的“坐”字就大有讲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而陪侍在座的四人:子路即仲由,少孔子九岁;曾皙,名点,曾参之父,少孔子四十六岁,古人早婚,推之曾皙至多至少少孔子二十九岁;冉有,名求,少孔子二十九岁;公西华,名赤,少孔子四十二岁:可见侍坐的几人是按照由长及幼的顺序来叙述的,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克己复礼”的思想,而孔子及其门人在这样的一个小地方都是尽心尽礼、不敢怠慢的。<br>
“克已复礼”是讲“礼治”,它是孔子德政的另一个主要方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