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质量检测卷(《在桥边》等2份)
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在桥边》质量检测.doc
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清兵卫与葫芦》质量检测.doc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在桥边》质量检测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缝补(fénɡ) 散步(sàn) 慷慨(kǎi) 舒畅(chànɡ)
B.差使(chāi) 怜悯(lián) 鸿运(hónɡ) 蒙眬(mēnɡ)
C.幽灵(yōu) 漂亮(piào) 抱歉(qiàn) 捷报(jié)
D.焕发(huàn) 棕色(zōnɡ) 陶醉(táo) 疲倦(juàn)
【解析】选B。“蒙”应读ménɡ。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修后的沿河大道容光焕发,干净整洁,道路两旁花团锦簇,来到这里,仿佛置身花的海洋。
B.他到校第一天,校工们排队在门口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他一反以前历任校长目中无人、不予理睬的惯例,脱下自己头上的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回鞠了一个躬。
C.他那一股不服输、不懈怠的劲头让战机提前起飞,但超负荷的劳动,也让英雄过早陨落。无论如何,他的事迹将永垂不朽。
D.外婆精明能干,仅凭外公微薄的工资,硬是养活了一个大家庭。如今家家灶头火儿正红,人人脚下路儿正宽,幸福的日子原来都是从这里起步的啊!
【解析】选A。A项“容光焕发”形容身体好,精神饱满。这里用来形容沿河大道,不符合此词的适用对象。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在马航客机失联第31天,交通运输部召开马航失联客机应急反应领导小组第27次工作会,要求集中舰船加大水下扫测搜寻。
B.2014年是焦裕禄逝世第50个年头,清明期间,全国各地群众自发来到位于河南兰考的焦裕禄陵墓前,纪念这位共产党人的楷模。
C.山东省首套扬尘在线监控系统正式启用,现场视频、图像、数据通过3ɡ网络就能传输到智能移动平台、桌面PC机等终端设备进行访问。
D.“两会”期间,在广场负责安检工作的警犬首次穿上了“小军靴”,给警犬穿鞋主要是为了保护它们的脚爪被路面的碎石、碎玻璃划伤。
【解析】选B。A项,缺少宾语中心语,应为“加大水下扫测搜寻力度”;C项,句式杂糅,去掉“进行访问”;D项,不合逻辑,应为“防止它们的脚爪被路面的碎石、碎玻璃划伤”。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中国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借助算盘和口诀,通过人手指拨动算珠,就可以完成高难度计算。___________________。2013年12月4日,“中国珠算”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清兵卫与葫芦》质量检测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砸碎(suì) 绘画(huì) 隐瞒(mán) 葫芦(lú)
B.模样(mó) 纵使(zònɡ) 呵斥(hē) 摩擦(cā)
C.乖觉(jiào) 塞子(sāi) 哆嗦(duō) 槌子(chuí)
D.狭小(xiá) 热衷(zhōnɡ) 茶卤(lǔ) 檐廊(lánɡ)
【解析】选D。A项,“芦”应读lu;B项,“模”应读mú;C项,“觉”应读jué。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干涉 古董 薪水 店铺
B.络绳 嘀咕 炉箱 名伶
C.恰巧 罐子 沉默 历害
D.怨恨 校役 寄托 喘气
【解析】选C。C项中的“历”应为“厉”。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真真切切完完整整地面对瓷器。你会感受到,它们既没有唠唠叨叨地倾诉自己多年流转的艰辛,也不曾得意扬扬地宣称自己身价几何,只是生机勃勃地立在那里。
B.春天一到,在明媚的阳光照射下,整个世界看起来都是光彩奕奕的:绽放的花朵、沾满露水的草叶、碧蓝的天空……
C.一些资源大省的领导提出,抓安全生产必须怀着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敬畏生命,敬畏责任,敬畏制度。
D.受网络媒体的冲击,不少纸质媒体优化版面编排,丰富版面元素,提升“可视化”程度,使版面郑重大气、清秀疏朗。
【解析】选D。“郑重”指人说话做事时态度严肃认真,放在句中使用对象不对,宜用“庄重”。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白桦派”是日本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是由于一批作家与美术家自己创办的文艺刊物《白桦》所决定的。
B.志贺直哉的小说很多都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体验,虽然是用第三人称讲别人的故事,其实也是作者站在作品背后说话。
C.《清兵卫与葫芦》是志贺直哉早期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作者简练、活泼、自然的语言风格和个性解放、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
D.在作品发表的1913年,在日本当时的军国主义和功利主义气氛中,作者本人对美和人道主义的追求,显得非常微不足道、落落寡合,正与清兵卫的处境相似。
【解析】选C。A项,“由于……所决定的”句式杂糅,可改为“因为一批作家与美术家自己创办的文艺刊物《白桦》而得名”。B项,关联词搭配不当,可将“虽然”改为“即使”。D项,成分残缺,应该在“正与清兵卫的处境相似”前加“这”。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第21段至最后,完成1~4题。
1.节选部分记叙的中心事件是什么?请加以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中心事件就是体现小说主旨的事件。节选部分是围绕清兵卫最后买的葫芦展开的,而教员没收他的葫芦,是整个事件的高潮所在,也最能体现小说的主旨。
答案:教员没收了清兵卫最钟爱的一个葫芦。
2.选文是怎样体现清兵卫对葫芦的钟爱及独到的眼光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细读选文,筛选出小说中有关清兵卫看到葫芦后的一系列动作描写及心理描写的语句加以分析即可。
答案:看到心爱的葫芦,清兵卫紧张得“心头发着跳”,“喘着气”叫老婆婆别卖给别人,“急匆匆地说完,就跑回家去。不多一会儿,他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一个天天到街上看葫芦的孩子,能够对某个葫芦发生浓厚的兴趣,这个葫芦就显得与众不同了。“急匆匆”地“跑回家”“拿钱”表现他急于得到葫芦;“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表明他急于对葫芦进行一番改造。
3.小说详细地交代了教员没收的葫芦的去向,请从情节运行方式的角度简要赏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小说情节的摇摆实际是情节发展的千折百回,在小说的发展中不是很流畅地发展下去,而是摇曳生姿。结合这些知识与选文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