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课时,约2800字。
《论语》七则
教学目的:
1、读准字音,辨析多音字、通假字的正确读音。.
2、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孔子的政治伦理、哲学、教育思想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理解孔子的政治伦理、哲学、教育思想
教学时间: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 学习《论语》前两则
教学步骤:
一、 简介孔子及著作《论语》:
1、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邹邑人。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孔子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其核心思想是“仁”。
2、《论语》简介:
《论语》是先秦诸子散文之一,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和后学者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四书》之一。
3、课题简介:
课文中的七则《论语》,选自《论语》的不同的篇目,意义不相连属。
二、 教者范读课文,正音正字:
三、学习第一、二则:
第一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子贡问:“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孔子说:“那就是推己及人吧!自己不愿意要的事物,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文中两个“乎”的意义和用法不同。前一个相当于现汉“吗”,表疑问语气,后一个相当于现汉“吧”,句末语气助词。
(2)文中的“其”,是“那”的意思,指示代词。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包含了孔子的“克己复礼”的思想,这样做才能实现“爱人”,达到“仁”的境界。
第二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孔子说:“统治者自身行为端正,不发布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统治者自身行为不端正,即使是三令五声,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