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小题,约15580字。
  荆州市2017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查
  语文
  本试卷共10页。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考生在答卷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考号,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 5毫米黑色的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答题卡收回,试题卷由学生保存。
  本科目考试时间:2016年11月23日上午9∶00——11∶30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谈到魏晋风度时指出:在充满动荡、混乱、灾难与血污的社会和时代中产生的如此潇洒不群、飘逸自得的魏晋风度,表面看来是潇洒风流,而其骨子里却深埋着巨大的苦恼、恐惧和烦扰。时代心理对整个社会文化形成、发展与完善的影响是尤为深刻的,人们能够较为直观地感受到时代文化现象与心理特征之间的联系。中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时代文化现象与心理特征之间的联系尤为紧密。
  晋宋易代的社会现实需要文人们在几乎来不及思考的瞬间就要做出自己政治及人生的抉择。陶渊明是一个非常有哲思、对人生有反省的诗人,他选择了归去田园。陶渊明之所以归隐,其主要的原因是陶渊明不愿意和那些不遵守儒家纲常的人同流,其行为是对自己人格的坚守。所谓独立人格是指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它要求人们既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精神权威,也不依附于任何现实的政治力量,在真理的追求上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在政治的参与中具有独立自主精神。中国古代隐士是一群对自由、独立和自我实现等生命理想有着强烈渴望的人,他们有高于常人的自我意识和价值取向,追求人格的独立与自主,这就注定了他们与现实政体之间的矛盾。对中国古代文人来说,生活在高压专制统治时代,要么顺从皇权统治,要么放弃功名欲望,两难的选择使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格动机充满了尖锐的矛盾冲突。
  然而归隐的生活,使他们发现了自然,也发现了自己。陶渊明的“归去”是从政治和世俗社会向自然和自我本性的回归,这种回归很坚决,其中伴随着诗人本身的潇洒、自适的本性。陶渊明是出于对自己人格和人生道路的坚守而做出的主动选择,他注重表达自己对理想人格的坚守。鉴于喧闹、污浊的社会现实与自己人格理想的矛盾,隐士皈依山水自然最重要的动机就在于他们发现了自然中有与他们自己的人格追求相契合的“真”“静”“深”“幽”“旷”“远”等品性,而隐士的文化活动又进一步丰富、提升了这些精神品性,并使之在山水艺术的创造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中国古代隐士不仅拥有富含艺术精神的人格,而且他们都是具有丰厚的文化修养、心性聪慧的人。他们多以道、禅思想为精神支柱,融合了儒家以艺术陶养性情,以“礼”“乐”达“仁”,进而在“礼”的秩序中“游刃自如”的思想,并将之内化在自我人格的深层,在内心建构了一个力量强大的自我机制。因而,他们有足够的心力抵御物质世界的喧闹,从而将全部的生命热情投注在心灵花园的建设上,淡泊功利,从容平和。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在诗歌内容上,陶渊明侧重表现出对人情、时事的看法与见解;在诗歌的语言风格上,既有“依依墟里烟”的静穆与飘逸,也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潇洒与自在。他的诗歌多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是对田园生活的审美观照和艺术加工,充满着自然宁静的味道。
  (选自《论中国古代的隐士》,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面上潇洒不群、飘逸自得而内里潜藏着巨大的苦恼、恐惧和烦扰的魏晋风度,是在当时动荡、混乱、灾难与血污的社会现实下形成的。
  B.一个时代的文化现象往往决定了这个时代的心理特征,而在中国因为有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更为突出。
  C.陶渊明生活在一个充满动荡、混乱、灾难与血污的时代,他坚守自己的人格,不愿意和那些不遵守儒家纲常的人一道随波逐流,就主动选择了归隐。
  D.陶渊明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精神权威,也不依附于任何现实的政治力量,在政治的参与中能坚守自己独立自主的精神。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代隐士与现实政体之间的矛盾是注定的,因为他们强烈渴望自由、独立和自我实现,有高于常人的自我意识和价值取向。
  B.生活在高压专制统治时代的中国古代文人,他们面临两难的选择:要么顺从皇权统治,要么放弃功名欲望,因此,其人格动机充满了尖锐的矛盾。
  C.中国古代隐士也有不少人曾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只因在真理的追求上坚持独立判断,在政治的参与中坚持独立自主,导致他们在专制时代只好无奈地选择归隐。
  D.中国古代文人是一群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坚守自己的理想人格,既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精神权威,也不依附于任何现实的政治力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隐士在人格上都追求“真”“静”“深”“幽”“旷”“远”等品性,如王羲之就追求这种品性,并把它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兰亭集序》中。
  B.中国古代隐士多以道、禅思想为精神支柱,并融合进儒家的思想,他们都拥有丰厚的文化修养、聪慧的天赋心性和富含艺术精神的人格。
  C.陶渊明内心有力量强大的自我机制,虽然曾“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但最终抵御住物质世界的喧闹,把自己全部的生命热情投注到精神世界上。
  D.陶渊明用自己的审美观对田园生活进行艺术加工,他的田园生活虽然也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辛劳,但仍觉得“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裴胄,字胤叔,其先河东闻喜人,今代葬河南。胄明经及第,解褐补太仆寺主簿。属二京陷覆,沦避他州。贼平,授秘书省正字,累转秘书郎。陈少游陈郑节度留后,奏胄试大理司直。少游罢陇右节度李抱玉奏授监察御史不得意归免陈少游为宣歙观察复辟在幕府抱玉怒奏贬桐庐尉。浙西观察使李栖筠有重望,虚心下士,幕府盛选才彦。观察判官许鸿谦有学识,栖筠常异席,事多咨之;崔造辈皆所荐引,一见胄,深重之,荐于栖筠,奏授大理评事、观察支度使。代宗以元载隳紊朝纲,征筠入朝,内制授御史大夫,方将大用,载怙权,栖筠居顾问刺举之职,与不平。及栖筠卒,胄护栖筠丧归洛阳,众论危之,胄坦然行心,无所顾望。寻为行军司马,迁宣州刺史。杨炎初作相,锐意为元载报仇,凡其枝党无漏。适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