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820个字。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教案
河南省光山县南向店第一初级中学高级教师:向芳传
教学时间:三课时总课时()
教时 课型 具体时间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月
日 星期
午
节
第二课时 新授课 星期
第三课时 强化训练 星期
教与学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诗歌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培养学生理解、欣赏诗歌的基本能力。
【难点】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与学方法:诵读法 感悟法 比较法训练法
第一课时
教与学目标
1、反复朗读两诗,理解不同诗人抒发的不同感情。
2、结合时代背景,把握两诗主题的异同。
教与学过程:
一、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
(一)作者简介: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可惜,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
(二)自主读诗,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2、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二、指导自读《夜》,合作交流
(一)作者简介: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二)自主读诗,合作探究
1、自由诵读后,交流感受诗人笔下描绘了怎样的夜景。
2、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画面是怎样的?
3、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运用什么样的手法来写出夜的美丽是怎样的?
4、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其画面是怎样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