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宁德市五所达标中学2002~2003学年第一学期期终联合考试<br>
高 二 语 文 试 卷(讲评卷)<br>
命题人:霞浦一中  蔡尚德    审核人:霞浦一中  王建华<br>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br>
第1卷(选择题:共36分)<br>
一、(18分,每小题3分)<br>
1、下列加点词语中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br>
A.修葺(qì)     联袂(mèi)   拘挛(luán)    萦怀(yíng) <br>
B.阡陌(qiān)   拾掇(duo)   木屐(jī)      商贾(gǔ)<br>
C.睿智(ruì)    静谧(mì)    茕茕(qióng)   挑衅(xìn)<br>
D.悖逆(bèi)    遒劲(qiú)   后嗣(sì)      宽宥(yǒu) <br>
1【答案】D(“宥”应读作“yòu”。“拾掇”的“掇”应读轻声,见《现代汉语词典》P1147。)(设题意图:题中加点字分别选自第三册P4、35、45、48、50、53、78、107、111、115、119中注解,然后用这些字重新组词,以期有所本也有所变。)<br>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r>
A.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br>
B.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骄美的容光。<br>
C.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大群的船只就会被覆亡。<br>
D.因为那个隐密的愿望而苦恼心伤。<br>
2【答案】 C(A“廖”应写作“寥”。B“骄”应写作“娇”。D“密”应写作“秘”。)(来源:A见《沁园春·长沙》,BCD见普希金《致大海》)<br>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br>
①巴尔扎克这个名字将______于我们这一时代,也将流传于后世的光辉业绩之中。<br>
②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_______的,作品比岁月还多。<br>
③这已成了文化领域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认识这个问题的重要,可以使学术界去掉浅薄_________,建立踏踏实实的学风。<br>
④传统美学完全不同于西方美学,这就使中国美学研究者最先感受到中西美学____的严峻性。<br>
A.长存,饱满,浮夸,冲撞        B.长留,饱满,浮躁,冲撞<br>
C.长留,充实,浮夸,冲击        D.长存,充实,浮躁,冲击<br>
3【答案】B(来源:①②见雨果《巴尔扎克葬词》。)<br>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br>
A.《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用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我”与祖国的血肉联系。<br>
B.昨日,已逝女台湾作家林海音的追思会在台北举行,参加这次追思会的有一位来自大陆的特殊祭拜者:曾在《城南旧事》中扮演“小英子”的女演员沈洁。<br>
C.随着入世和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作为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上海在一段时间内,不仅会受到世界经济的挑战,而且在文化领域也会受到一定的冲击。<br>
D.《孤独的收割人》的作者是著名的英国“湖畔派”代表诗人华兹华斯写的。<br>
4【答案】 C(A“用”应改为“从”。B“女台湾作家”词序不当,应为“台湾女作家”。D杂糅。)<br>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br>
假如有人问我语文是什么,我会高兴地告诉他:_____,展开我色彩缤纷的想象;_____,牵动我亲临其境的目光;_____,教会我寓情于物的感观;______,演绎我字正腔圆的对白;_____,美化我独抒性灵的意象。<br>
①是天真无邪的童话    ②是跌宕起伏的戏剧    ③是情节曲折的小说  <br>
④是优雅闲适的散文    ⑤是意韵深远的诗歌<br>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②⑤    C.⑤②①③④    D.⑤②③④①<br>
5【答案】B(解题采用文体特点对号入座的方法。想象——童话;亲临其境——小说;寓情于物——散文;对白——戏剧;独抒性灵——诗歌。)<br>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br>
A.普希金是俄国诗人、作家,作品有著名的抒情诗《致恰达耶夫》、《自由颂》,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等。《篱笆那边》是英国著名女诗人狄金森的作品。<br>
B.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史上第一首长篇叙事诗。 <br>
C.唐诗和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唐诗主要以近体诗为主流,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词又有豪放派与婉约派之分,苏轼的“大江东去”被人称作豪放派的代表作。<br>
D.徐志摩是现代诗坛上“新月派”的主将之一,其诗深受英国浪漫诗派诗歌的影响,风格飘逸轻灵,代表作是《再别康桥》。 <br>
6【答案】D(A美国女诗人狄金森;B《离骚》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C《梦游天姥吟留别》为古体诗)(设题意图:均第三册课文作者,常识点虽稍拓开却留有破绽,稍动脑即可排除。)<br>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