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课件共26张,教案约2660字。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单元要求,精心设计!让学生通过自学解决字词,并对文章思路、思想内容进行梳理,重点难点让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谈中国诗•教案
  河南省登封市实验高中语文组  王占敏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诗的特征。
  2.掌握字词、文学常识、名言名句等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
  理解中国诗“富于暗示”的特点。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深入研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不仅戏曲“以诗为词”,小说“有诗为证”,而且书法也要写诗,绘画也要题诗。然而,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中国诗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来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的见解。(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 自读《学习指导》有关“作家作品”的内容
  1、钱钟书(1910——1998),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和古典文学研究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等。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在其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他除了创作出大量的有非凡的思想原创性和学术开拓性的论著,在中国现代史上独树一帜,因而使得研究“钱学”成为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亦成为反思百年中国人文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主要作品有《管锥篇》《谈艺录》《宋诗选注》及唯一的长篇小说《围城》,另有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1998年12月19日,在北京病逝,在翌日新华社播出的新闻通稿中出现“永垂不朽”字样。 
  2、写作背景
  本文是一篇文艺论文,是作者根据自己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朋友做的一篇英语演讲稿节译而成的。作者通过对中外诗歌的源流、形式、意韵、风格以及内容等方面的比较,突出了中国诗的独特性和普遍性,为外国朋友了解中国诗打开了一扇窗。是中国较早的中西比较诗论之一。
  三、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一蹴(cù)而就 数(shuò)见不鲜 梵(fàn)文 轻鸢(yuān)
  颦蹙(pín cù)凑泊(còu bó) 吞言咽(yàn)理  拔木转(zhuǎn)石
  2、解释下列词语
  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蹴,踏;就,成功。
  数见不鲜:本指对于常来之客,就不宰杀禽兽招待。后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数,屡次;鲜,新杀的禽兽,引申为新鲜。
  凑泊:原来是佛教禅宗术语,意为生硬的结合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