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小题,约11900字。
  定州二中高一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20分
  卷Ⅰ(18分)
  一、文言文基础检测(共6小题)
  1.下列加横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兰皋(ɡāo)   芰荷(zhī)   谣诼(zhuó)   藏污纳垢(gòu)
  B.侘傺(chì)   方枘(ruì)   伫立(chù)溘然长逝(kè)
  C.鸷鸟(zhì)   罹难(lí)攘诟(rǎnɡ)   放荡不羁(jī)
  D.方圜(yuán)  杂糅(róu)   木讷(nà)岌岌可危(jí)
  2.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长余佩之陆离B.謇朝谇而夕替
  C.为仲卿母所遣D.渐见愁煎迫
  3.下列各项中划横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阿母为汝求非为织作迟
  B.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C.磐石方且厚吾今且报府
  D.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4.下列各句中划横线词全属于古今异义现象的一组是()
  ①宁溘死以流亡兮②吾独穷困乎此时③自前世而固然
  ④伏清白以死直⑤佩缤纷其繁饰兮⑥昼夜勤作息
  ⑦共事二三年⑧处分适兄意⑨叶叶相交通
  A.①②③⑦⑧⑨B.②③④⑤⑥⑨
  C.①④⑤⑥⑧⑨D.①②③⑤⑦⑧
  5.下列各项中全是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偭规矩而改错②忳郁邑余侘傺兮③何方圜之能周兮?④进不入以离尤兮
  ⑤终老不复取⑥箱帘六七十⑦渠会永无缘⑧交广市鲑珍⑨吾今且报府
  A.①②③⑤⑥⑧B.①③④⑤⑦⑨
  C.①②③④⑤⑧D.①③④⑤⑥⑨
  6.7.下列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忍尤而攘诟攘:排除
  B.进不入以离尤兮尤:责骂
  C.苟余情其信芳信:相信
  D.岂余心之可惩惩:惩治
  卷Ⅱ(4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每小题3分)
  古人在建筑物中置窗,主要是为了“通”的功能,即通风采光,《红楼梦》中的窗首先以其通透实用功能而存在。此外,作为小说中众多景象之一的窗,不仅与亭台轩院、花草树木完美融合,而且通透的特点又使其成为欣赏美景的最佳观察点,从而体现了其审美功能,并为小说营造了一个诗化的环境。
  首先,具有作为采光和通风功能的窗,它形成了大观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大观园外看,“那门栏窗隔,皆是细雕新鲜花样,并无朱粉涂饰”。大观园内,潇湘馆有“千百竿翠竹遮映”的幽窗,蘅芜院的绿窗清雅而不失富丽,怡红院更有五色纱糊就的小窗。侵窗的月光不仅使大观园的女儿凭窗读书成为可能,也赋予了她们诗人般的气质。
  小说第一回贾雨村与甄家丫鬟隔窗一见钟情,第二十四回中贾芸与小红之间的恋情,与窗户有着不解之缘。窗户采光和通风的功能,使之成为小说中人物眉目传情的重要渠道。作为传情的通道,窗在宝黛爱情方面发挥的作用尤为显著。黛玉生气时,窗户为宝玉提供了传达心声的通道;宝玉挨打时,黛玉通过怡红院的纱窗去观看宝宝,窗户又为黛玉表达关切之情提供场所。
  其次,窗的审美功能主要体现为它的借景、对景、隔景、分景的功能。这一点古人早已发现。《古诗十九首》中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之句,描述了一个满怀愁思的女子凭倚楼窗,望见“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而引动对心中所爱的怀想的情景。古人对窗户借景、对景的注意,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主动的审美眼光。《红楼梦》中的窗同样体现了其取景、对景之功用。小说第二十七回林黛玉对紫娟说:“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此处,取下纱屉后的窗户,以花草树木为背景,大燕子盘旋其间,构成了想象中的一幅“燕归图”。
  窗户还有隔景、分景之功能。小说第四十回,“贾母论窗纱”一节对窗纱作了精辟的介绍,无论是软烟罗,还是霞影纱、蝉翼纱,均以薄透为特色。虽然薄透,但窗纱对窗外之景还是起到了隔的作用,窗外之景在窗纱的阻隔之下变得朦胧而隐约,使人在这一边看到另一边,本来咫尺相望的景物变得含蓄幽深,在恍惚迷离中扩大了空间感觉,从而使空间得到了延伸。《红楼梦》第三十五回中,黛玉让丫头将那能吟《葬花吟》的鹦鹉连架子摘下来,挂在月洞窗外的钩子上,自己则坐在屋中,“只见窗外竹影映入纱来,满屋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这里的月洞窗不仅成为黛玉取景的佳处,更在空间上起到了一种隔的作用。“黛玉无可释闷,便隔着纱窗逗鹦哥作戏,又将素日所喜的诗词也教与他念。”美人与鸟儿隔窗对语,既有隔窗取景的韵味,又将原本同一幅画面分隔成了内外两个场景,增加了画面的立体空间感。
  小说中窗的借景、隔景等功能,既营造了一种审美意境,也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感受。这情形有如现代作家宗白华所说:“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艺术的意境。”
  (摘自《<红楼梦>中的窗意象》,有删改)
  7.下列关于“《红楼梦》中的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的窗既有通风采光之功能,也有审美之功能,并为小说营造了诗化的环境。
  B.《红楼梦》中的窗和亭台轩院、花草树木构成一个整体,是欣赏美景的最佳观察点。
  C.《红楼梦》中的窗是大观园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赋予了大观园的女儿诗人般的气质。
  D.《红楼梦》中的窗有使咫尺相望的景物变得含蓄幽深、增加画面的立体空间感等作用。
  8.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窗是《红楼梦》中众多景象之一种,能丰富读者的审美感受。
  B.潇湘馆、蘅芜院、怡红院的窗各有特点,作用也各有不同。
  C.古人很早就发现了窗的审美功能,并在文学创作中进行了运用。
  D.黛玉与鹦哥隔窗对语体现了窗户在《红楼梦》中隔景、分景的功能。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在《红楼梦》中,窗户促进了宝玉和黛玉爱情的发展。
  B.无论古人和今人,在文学创作中都非常重视窗户的作用。
  C.曹雪芹受到古人启发,创作《红楼梦》时充分发挥了窗户隔景、分景等功能。
  D.经典名著《红楼梦》中如果缺少了“窗”这一意象,那它就缺少了很多精彩。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任正非,华为无可替代的精神领袖
  任正非,华为无可替代的精神领袖,他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情,带领华为从一个仅有两万元注册资本的企业,一跃成为销售额超过300亿美元的大公司。一时之间,低调、神秘、土狼……各种名号不断地加在任正非的身上,他始终不予回应。于是,一些人对他产生了种种猜想,说他神秘兮兮,说他自身有缺陷,说他和华为的背后有着不可告人的阴谋,说他清高,说他简单粗暴,说他不近人情……不管是诽谤,还是赞扬,他都无动于衷。走自己的路,别人爱说什么就说什么去吧!
  美国《时代周刊》评价说:“华为正重复当年爱立信、思科等卓著的全球化大公司的历程,并且成为这些电信巨头‘最危险’的对手。”英国《经常学人》的评价则是:“他(华为)的崛起,是外国跨国公司的灾难”。
  穷困是有大作为的人的第一桶金,饥饿感就是一个人不懈的动力来源。任正非创办公司之初,与父母等住在深圳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生活潦倒,衣食堪忧。“忧劳兴国,逸豫亡身。”任正非感谢生活给自己的馈赠。他认为:“华为最基本的使命就是活下去。”每天工作长达15~20个小时,几乎没有任何苦恼的迹象,风花雪月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的东西,跟他们全然无关。在他们强毅的精神世界里面,存在着尊严,在傲立着的尊严之中,存在着意志力;在意志力中存在着对最辉煌理想的内在渴求,在渴求之中,存在着欲望的爆发力。
  “做事业,做有高度的事业”是任正非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华为本身成为最好的例证。1987年,43岁的退役解放军团级干部任正非,以凑来的2万多元人民币创立了华为公司。当时,除了任正非,谁也没有想到,这家诞生在破旧厂房里的小公司,即将改写中国乃至世界通信制造业的历史。
  在起初的两年时间,公司主要是代销香港的一种HAX交换机,靠打价格差获利。此时,国内在程控交换机技术上基本是空白,任正非敏感地意识到了通信技术的重要性,他将华为的所有资金投入到研制自有技术之中。此次孤注一掷没有叫他失望——华为研制出了C&C08交换机,价格比国外同类产品低2/3,功能与之类似,前景十分可观。这个自主研制的策略,让华为冒了极大的风险,但也最终奠定了华为适度领先的技术基础。
  1995年,任正非以自己独特的战略眼光,开始带领华为走向海外市场。经过四年的苦心经营,1999年,华为在海外形成规模,并建立大的营销和服务网络。2009年,华为收入近1500亿元,其中有76%来自海外;华为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已从2008年的11.5%上升至14.2%,趋近龙头老大爱立信的20.8%。更为重要的是,华为由于业务及财务上的稳健成长,已经与诺西、阿朗等传统对手拉开了距离。
  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运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以及35个全球前50强的运营商;在海外设立了20个地区部,100多个分支机构;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美国达拉斯及硅谷、印度班加罗尔、俄罗斯莫斯科以及中国的广大地区设立了研发机构,通过跨文化团队合作,实施全球异步研发战略。
  创新永远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任正非对这一点有深刻而清醒的认知和把握。2008年华为提交了1737项PCT国际申请专利,超过第二大国际申请专利大户松下的1729项和荷兰皇家飞利浦电子有限公司的1551项,至2008年12月底,华为累计申请专利35773件。华为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话语权也在不断上升,华为加入了83个国际标准组织。在参与诸多国际标准组织的标准制定中,仅2008年,华为提交了4100多项提案,并就光纤传输、接入网络、下一代网络光纤等领域,提交了1300多项提案,在核心网络、业务运用和无线电接入领域提出了2800多项提案。
  完善的制度和文化建设是企事业成长的保障和灵魂。1998年3月,在任正非的强力推动下,华为推出了《华为基本法》,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现代企业中最完备、最规范的一部企业基本法。这些规章制度保证了华为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
  任正非和华为这一充满传奇的成功,发生在一个机会主义盛行的大环境中。这些经历无疑开始激励一批有雄心的企事业投资研发,并借此角逐于强敌环伺的全球市场的信心。
  任正非,拥有一个经历人生冷暖的灵魂,从最低的山谷,走到了人生的顶峰,避开喧闹,获得一种静观。看事、看物、看人都有了别样的视野。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认为华为公司正重复着当年爱立信、思科等卓著的全球化大公司的历程,并且成为这些电信巨头“最危险”的对手。
  B.华为公司创办之初,生活上的困难并没有压倒任正非,“忧劳兴国,逸豫亡身”,苦难成了生活给予他的最好馈赠。
  C.面对当时国内程控交换机技术上基本是空白的现状,任正非孤注一掷,将华为的个全部资金投入到研制自有技术之中,这个自主研制的策略,奠定了华为适度领先的技术基础。
  D.在参与诸多国际标准组织的标准制定中,仅2008年,华为就提交了4100多项提案,并就光纤传输、接入网络、核心网络、业务运用和无线电接入等领域提出了2800项提案。
  E.华为注重企业制度和文化建设,其推出的《华为基本法》是迄今为止中国现代企业中最完备的一部“企业基本法”。
  (2)为什么说任正非是华为无可替代的精神领袖?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