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杂记》学案(3份)
《狱中杂记》同步测试卷.doc
《狱中杂记》同步练习.doc
《狱中杂记》学案.doc
第二单元散文之部
第十七课狱中杂记
(满分60分,时间45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文质论
陶东风
“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本是就其理想人格“君子”发论,后世论者一般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孔子所说的“文”,指的是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有人认为指内在实质,即内容;有人认为仍然是指形式表现的质朴无文;也有人认为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表现形式的质朴无文,是由内容的质朴所决定的。“彬彬”,或谓“文质相半之貌”,或谓“文质备也”,或谓“美盛”之义,文质彬彬,即文质并茂。尽管后人释有歧义,但孔子提倡“文质彬彬”,就是强调文质统一,则无疑义。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就统一性而论,必有其质,方有其文,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矛盾性而言,文可以反作用于质,而对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就构成了传统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有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的说法,如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
“文”被看作人为外加的甚至是扭曲本然的虚假饰物,他们要求去文就质。这一极端化的“文质”说,影响远不及儒家传统文论的“文质”统一说。汉代的扬雄继承和发挥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认为只有“华”、“实”相副,才能体现君子风范,文质彬彬合乎礼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重文轻质的倾向,特别是六朝的文学创作,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六朝人把“文质”概念引入文学领域,文与质基本上是指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且强调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刘勰还把“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看作是推动文学创作发展的内在基本因素,因而从理论上努力概括“质文化变”的历史潮流和审美规律,以期文艺创作及其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使中国古代文学自觉的时代终于到来。
唐人魏征在《隋书•文学论传》中指出文质二者的特点以及在文学中的不同表现:“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若能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
他所称“文质”,总括了南北二地文学风格和风尚爱好的不同,强调取长补短,以达“文质彬彬”的完美境界。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
宋明道学家多重质轻文,主张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道胜而文不难自至。
清代的“文质”观念,多在前人的基础上沿袭和发展。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云:“文以质立,质资文宣。”“质”是本,是体;“文”是象,是用。“质近内而文近外,质可生文而文不能生质”。但是“文”也不是“质”的简单形式,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质资文宣”,就是“质”待“文”现的意思。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沿袭。由于“文”与“质”作为文艺创作的两大要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其中包括时代风尚、地方风尚、文体特征和个人风格等,这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丰富和发展。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如桐城派主将方苞在《杨千木文稿序》中指出:“文者,生于心而称,其质之大小厚薄以出者也。”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言公》中甚至认为:“文可以明道,亦可以叛道,非关文之工与不工也。”
总之,中国古代“文质”理论的深化及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的艺术辩证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
(《文学理论基本问题》有删节)
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孔子对理想人格“君子”的发论。
B.孔子所说的“文”是指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指的是内在实质,即内容。
C.孔子提倡“文质彬彬”,中国古代自汉至清也都强调文质的对等地位。
D.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这就构成中外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
【答案】A
【解析】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后世论者早就认为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B.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相同,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
C.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性,迎来了中国古代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
D.“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
【答案】C
【解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文质论受孔子影响,强调文质统一,文与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B.刘勰看重“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他在理论上的成就,带来了文艺创作及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
C.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其中代表人物有方苞、章学诚等。
D.中国古代“文质”理论,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文采派”与“本色派”仍将长存于文坛。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B项,目的有误,原文是说“以期文艺创作及其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文各题(9分)
方苞,字灵皋,江南桐城人①。笃学修内行,治古文,自为诸生,已有声于时。康熙三十八年,单人。四十五年,会试中试,将应殿试,闻母病,归刁侍。五十年,副都御史赵申乔刻编修戴名世•所著《南山集》《孑遗录》有悖逆语,辞连苞族祖孝标。名世与苞同县,亦工为古文,苞为序其集,并逮下狱。五十二年,狱成,名世坐斩。孝标已前死,戍其子登峄等。苞及诸与是狱有干连者,皆免罪入旗②。圣祖夙知苞文学,大学士李光地亦荐苞,乃召苞直南书房。未几,改直蒙养斋,编校御制乐律、算法诸书。六十一年,命充武英殿修书总裁。
苞屡上疏言事,尝论:“常平仓谷例定存七粜三。南省卑湿,
第二单元散文之部
第十七课狱中杂记
【学习要点】
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2.探究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字注音。
遘牖瘳俾罹梏晷谳呿挢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见死而由窦出者
(2)与饮食之气相薄
(3)鲜不疫矣
(4)此所以染者众也
(5)少有连
(6)苟入狱
(7)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
(8)傥仁人君子为上昌言
(9)其轻系及牵连未结正者
(10)别置一所以羁之
(11)此中可细诘哉
(12)然犹质其首
(13)贫亦罄衣装
(14)主者口呿舌挢
(15)狱词无谋故者
(16)渫恶吏忍于鬻狱
【反馈矫正】
1.给下列字注音。
遘gòu 牖yǒu 瘳chōu 俾bǐ 罹lí 梏gù 晷guǐ 谳yàn 呿qū 挢jiǎo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见死而由窦出者:孔穴,这里指监狱墙上打开的小洞。
(2)与饮食之气相薄:迫。
(3)鲜不疫矣:很少。
(4)此所以染者众也:……原因。
(5)少有连:少,通“稍”,稍微。连,牵连。
(6)苟入狱:如果。
(7)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量,估计,衡量。剂,契券,字据,这里指作为要挟的依据。
(8)傥仁人君子为上昌言:傥,通“倘”,如果。
(9)其轻系及牵连未结正者:定罪。正,治罪。
(10)别置一所以羁之:所,处所。以,表目的的连词。
(11)此中可细诘哉:诘,追问。
(12)然犹质其首:质,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质。(用……作抵押)
(13)贫亦罄衣装:罄,用尽。
(14)主者口呿舌挢:呿,张口。挢,伸举。
(15)狱词无谋故者:谋故,谋杀。
(16)渫恶吏忍于鬻狱:渫,污浊。鬻,卖。
☆课堂探讨☆
要点一: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探究活动】
写出下列各词在句中的含义。
作
作而言曰
此疫作也
矜
经秋审入矜疑
若自矜诩
叩
余叩所以
以手叩门扉曰
易
是疾易传染
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
质
每质狱词
然犹质其首
其
其极刑
第二单元散文之部
第十七课狱中杂记
1.下列词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窦(dòu)穴遐迩(ěr)老胥(xū)
B.户牖(yǒu)违(wéi)背矜(qín)疑
C.骈(pián)文俾(bǐ)使大辟(pì)
D.罹(lí)难绞缢(yì)日晷(guǐ)
【答案】B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是(这)疾易传染与饮食之气相薄(迫)
B.俾(使)困苦不可忍而轻者、无罪者罹(遭受)其毒
C.行刑者先俟(等候)于门外富者就(于是,就)其戚属
D.贫亦罄(尽)衣装有郭四者,凡(总共)四杀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就:靠近,找。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下列各组句中,加线词语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①旁四室则无之,而系囚常二百馀
②或同系,情罪重者,反出在外,而轻者、无罪者罹其毒
B.①主缚者亦然
②其上闻及移关诸部,犹未敢然
C.①牖其前以通明
②又某氏以不孝讼其子
D.①余叩所以
②无可旋避,此所以染者众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 连词表转折;B 代词这样;C 前者连词表目的,后者介词,因为;D表原因。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4.下列加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今天时顺正B.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
C.吾辈无生理矣D.唯极贫无依,则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馀
【答案】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下列加线词语发生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B.贫者则面语之
C.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D.夜缒而出,见秦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 名词动用,其余都是名词作状语。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6.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言同,(余)于是乎书B.(胥)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
C.狱具矣,胥某谓(某姓兄弟)曰D.(某姓兄弟)复请之,吾辈无生理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D省略的是主审官。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凡死刑狱上,行刑者先俟于门外,使其党入索财物,名曰“斯罗”。富者就其戚属,贫则面语之。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其绞缢,曰:“顺我,始缢即气绝;否则,三缢加别械,然后得死。”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用此,富者赂数十百金,贫亦罄衣装;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主缚者亦然。不如所欲,缚时即先折筋骨。每岁大决,勾者十四三,留者十六七,皆缚至西市待命。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或竞成痼疾。余尝就老胥而问焉:“彼于刑者、缚者,非相仇也,期有得耳;果无有,终亦稍宽之,非仁术乎?”曰:“是立法以警其余,且惩后也;不如此,则人有幸心。”主梏扑者亦然。余同逮以木讯者三人:一人予三十金,骨微伤,病间月;一人倍之,伤肤,兼旬愈;一人六倍,即夕行步如平常。或叩之曰:“罪人有无不均,既各有得,何必更以多寡为差?”曰:“无差,谁为多与者?”孟子曰:“术不可不慎。”信夫!
7.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富者就其戚属就:靠近,与……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