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53份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人物(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报告(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报告和科普文章(选考)(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辨析并修改病句(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传记(选考)(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仿用句式(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访谈(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分析结构思路(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分析综合1(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分析综合2(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分析综合3(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概括内容要点(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古代诗歌鉴赏(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环境(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鉴赏诗歌的形象(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鉴赏诗歌的语言(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鉴赏形象、技巧(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科普文(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课后对点集训(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扩展语句(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扩展语句,压缩语段(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理解(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理解词义、句意(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论述类文章阅读(必考)(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情节(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散文阅读(选考)(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探究2(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探究3(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探究(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图文转换1(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图文转换2(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文言文断句(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文言文翻译及句式(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文言文文化常识(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小说阅读(选考)(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新闻访谈(选考)(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新闻鉴赏和探究(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新闻文体和结构(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修改病句(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选用、变换句式(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含修辞)(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压缩语段(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同步练: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全国通用含解析).doc

  分析综合
  一、[2016•河南三市二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和灵魂
  郝立斯
  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形态或表现方式。文化大体上存在着精神形态(如观念等),实物形态(如器物等),以及实践形态(如生活方式、精神生产、文化产业等)。剥开文化的外壳,我们会发现,深藏其内并持久发生重要作用的是价值观念。
  价值观反映一定社会主体的利益和需求,并渗透在文化的各种形态中。价值观作为文化影响力的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强烈地影响社会和人的行为。虽然不能把所有文化都归结为价值观念,但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对于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特殊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以至于人们在谈论传统文化、文化影响力或文化软实力时,主要是指特定的价值观念。例如,中国古代的孔孟老庄之学之所以今天仍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中国先哲的思想表达了深邃的人伦价值、生活意义、社会理想,这些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念散发着恒久的魅力。“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约瑟夫•奈把国家政治价值理念视为国家最重要的软实力,这一观点得到普遍认同。
  价值观体现民族和时代的特点,并成为不同民族文化和不同时代文化的最重要特征。一定社会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往往反映不同民族的诉求,受制于特定的时代、制度和实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出现过重视人际和谐、尊重自然等价值观念,至今为人们所重视。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机器大生产和市场经济消除了等级制和人身依附关系,既催生了“自由、平等、博爱”口号,也培育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都带有民族和时代的印记。
  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包括文化在内的一切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实践构成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的过程中,伴随着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应运而生。当代中国价值观表达了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基本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促进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提倡公民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价值观念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文化建设特别是国家软实力提升的关键在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并取得巨大经济成功的当代中国,需要继续整合东方和西方、传统和现代的优秀思想资源,弘扬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相统一、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相和谐的价值理念。在全球化趋势继续扩展、各国之间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社会文化思潮日益传播的情势下,我们更应大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既使之普及于国民,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也使之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塑造好国家的文化形象。
  (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2月19日,有删节)
  1.下列对于“价值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价值观深藏在文化存在的形态和表现方式中,并能够持久发生重要的作用。
  B.价值观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反映了所有社会主体的利益和需求。
  C.价值观体现民族和时代的特点,成为不同民族文化和时代文化的最重要特征。
  D.价值观强烈地影响社会和人的行为,是文化影响力的最重要的构成因素。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依据文章第二段的开头“价值观反映一定社会主体的利益和需求”,可知选项B的表述以偏概全,价值观是反映“一定”社会主体的利益和需求,不是“所有”。
  2.关于“价值观”与“文化”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价值观念就是指传统文化、文化影响力或文化软实力,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并得到认同。
  B.一定社会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必然反映不同民族的诉求,民族的诉求与时代的局限性都制约着价值观念的形成。
  C.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文化建设特别是国家软实力提升的关键,
  ……
  分析综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家有名士[注]
  王湛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
  ,叔亦不候。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仍与语,转造精微。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遂留共语,弥日累夜。济虽俊爽,自视缺然,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去,叔送至门。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济聊问叔:“好骑乘不?”曰:“亦好尔。”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邓粲《晋纪》曰:“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济性好马,因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耳。’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
  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浑曰:“何如我?”济曰:“济以上人。”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臣叔不痴。”称其实美。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晋阳秋》曰:“济有人伦鉴识,见湛,叹服其德宇。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注] 正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的文字是南朝刘孝标的注解。有删改。
  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是(  )
  ①济先略无子侄之敬 ②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 ③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 ④唯父昶异焉 ⑤浑曰:“何如我?” ⑥卿家痴叔死未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②是王济对王湛的赞叹,④是说父亲王昶对儿子王湛的赏识,⑥是武帝拿王湛来调侃王济的话。
  2.下列对正文及注解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
  B.王济看到王湛床头放着《周易》,感到奇怪,问叔父要此书何用,是否看过此书,流露出对叔父的轻视。
  C.王湛看不上王济的那匹马,王济于是牵来督邮马喂养,十几天后给叔父试骑,方知叔父骑技极为高超。
  D.王济告诉父亲,说叔父远比自己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见到武帝时,又说叔父王湛超过了魏舒。
  ……
  概括内容要点
  一、[2016•山西四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风追司马
  孙天才
  ①对于韩城,我心仪有加,夏日北上韩城正逢雨,好雨如斯。在丝丝的风雨中,车子一路上坡,在上到上不去的高处,这个古时叫梁的城市就到了。城的北面是象山,城的西面是梁山,芝水河从山梁上流下来,城的南边是福山,跨了合阳过来与韩城相接连。这城市的东边敞了口,面对的是黄河。黄河经过了晋陕峡谷的急湍咆哮,一过龙门,到了这平川好地方,身子就懒了,松弛了,张胳膊伸腿地平躺了。这城市就这样被三山包围,又由一水牵出。自西而东的芝水河,似乎还没有迈开步子,就一头涌入了由北而南的大河。这条大河的东岸是山西的运城,那里是三国关羽的故里,河西岸的老崖上立着司马迁的祠墓。
  ②要拜这个文史祖宗,先要过芝水桥,桥下是条细流,像条绳索,清清亮亮地流着。这芝水桥的望柱上,是两排五谷瓜果,高粱、玉米、西瓜、南瓜、石榴、柿子,真真切切。几千年了,这些饱满的粮食滋养着人们的生命,却因为普通平凡而让人或熟视无睹,或习惯性忘却,或许有人还觉得这些粮食难登大雅之堂。但这个古城的人把这些宝物举起来,放在了显眼地方,这是一种值得敬重的智慧。
  ③过了叫“灵芝”的小桥,是一条石砌的古道。古道临崖而上,一直延伸到“高山仰止”的地方,一直延伸到龙亭原,一直延伸到古都长安。这就是负有盛名的“司马古道”,祖祖辈辈的韩城人正是沿着这条古道,融入茫茫的大千世界,开始他们或辉煌或悲壮的人生历程……
  ④这古道是用石块砌成的,石块大者一米见方,像卧着的牛羊,小者也如挑水的桶口和吃饭的碗。大大小小的石头像是随意地错落在一起,自然得像篇美文,平平仄仄,凸凸凹凹,气韵大如钟鼓,好生了得。几千年了,人踏车辗,风雨侵蚀,深深浅浅的脚步,横横竖竖的沟壑。但它老而圣,老而刚,怎么看都像是不屈的强者。路边有古松在风雨中作响,风吹来,云起处,陡峭的山崖下,有炊烟缭绕的人家。不知为何,走在这条不平坦的古道上,我想到了马致远的《秋思》,也想到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想到了那句令人悲怆的诗句——断肠人在天涯,也想到了那句豪放的诗句——男儿有梦心如铁。
  ⑤这条用石头堆起来的古道,几千年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一直沉静地躺在这里。这条古道的石头是这样坚硬,像一块块的骨头。我又想到了司马迁是怎样的一个汉子,他把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舍弃了,换来的是泣天地惊鬼神的义勇。当时的朝廷有多少文官武将呀,但站出来为李陵说话的竟是这样一个文弱书生。这书生也可以一死了之,但他没有选择死,而是选择了生。之所以要苟且地活着,是因为这个人要写三千年的信史。如天如山一般的责任和使命,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这个人竟写了三千年,而且是在那样的暗室幽闭中完成的。这个人是咬着牙,含着泪,用血和命写的。走在这石头铺成的路上,我知道了什么是坚定不移的思想和灵魂。
  ⑥这条路是用石头一样的精神立起来的。我在这曲折的路上肩负精神踽踽前行,带着一种沉重的思索,走到了“高山仰止”的地方。还有九十九级台阶要上。我知道,那上面有太多的人在跪拜和敬仰。献殿上的石碑已记载了他的神圣,诸如鲁迅的“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立于“高山仰止”的牌坊下,回首这段仅留存了300米的“司马古道”,我在心中向这“文史祖宗”鞠躬了。我想,到此为止,也就够了。因为我知道,在“高山仰止”的背面写着“景行行止”。芸芸如我者是不能止的,能够做到“既景乃岗”,能够从这光芒耀眼的日影中辨认出自己行走的方向,能够从这上下皆茫茫的大千世界找到自己心灵应该居住的地方,这就足够了。
  ⑦风还在吹,雨还在下,我没有打伞,想尽情地享受这风雨吹打中的遐想。我想到了当地广为流行的一句话——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这句话在当地被引以为傲,似乎成了韩城士风醇茂的见证。古往今来,“秀才”多如牛毛,但多的是追求光宗耀祖大富大贵的蚂蚱小虫。历数前朝人和事,如司马之不屈人格境界者有几?如司马之忧而发奋为世立言者有几?如司马之义勇义命敢于担当者有几?如司马之悲苦不堪言说而存精神大夫道者有几?
  ⑧凄风冷雨,满地黄叶。古往今来,秀才比驴多,文人如牛毛,敢问萧瑟秋风,谁在追司马?朋友告诉我,古道的西边,有一个村庄叫徐村。徐者,续之谐音也。那村子的人都是冯姓和同姓,那是不得已而为之改姓的,而自古至今,那村子的牌楼上刻着四个大字——风追司马。
  (有改动)
  1.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一种值得敬重的智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韩城人将滋润人们生命的饱满的粮食当作宝物供奉起来,同时也将司马精神当作宝物加以敬佩并继承。
  解析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这”指什么。(古城的人把这些宝物举起来,放在了显眼地方,供奉起来),同时还要明确 “这些宝物”指代什么。(一是指五谷瓜果等粮食,二是指拜司马迁这个文史祖宗。)
  2.文章第④段写了“司马古道”的哪些特点?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诗 
  1.[2016•长春一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金缕衣
  [唐]无名氏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自遣
  [唐]罗隐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1)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有何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遣》一诗在情感上和字词运用上“重叠之中有变化”,请针对其中一方面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相同点:这两首诗都含有珍惜当下、及时行乐的思想。
  不同点:前者说花儿与少年,所以“莫待无花空折枝”颇有不负青春、及时努力的意味;后者取象于放歌纵酒,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颓唐情绪,“今朝有酒今朝醉”让人感到一种内在的凄凉、愤激之情(如答放纵自我、享受生活亦可)。
  (2)(示例一)情感上重叠而富于变化。首句说的是得意时诚可高兴,失意时也不必悲伤,次句则是从反面说同一意思:倘不这样,“多愁多恨”是有害无益的。三句“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得即高歌”的反复与推进,四句“明日愁来明日愁”则是“失即休”的进一步阐发。总之,从头到尾诗情有一个回旋和升腾。
  (示例二)字词上重叠而富于变化。首句前四个字与后三个字意义相对,而二、六字(即)重叠;次句意思是多愁悠悠,多恨也悠悠,“多”“悠悠”重叠形成反复。三、四句句式相同,三句中“今朝”两字重叠;四句中“明日愁”三字重叠,但前一个“愁”是名词,后一个则是动词,词性亦有变化。(重叠中有变化是本诗突出的艺术手法)
  解析 (1)在整体感知两首诗歌大体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两首诗歌中“须惜少年时”“直须折”“空折枝”“得即高歌失即休”“今朝醉”“明日愁”等关键词句均表现了要珍惜当下、及时行乐的思想。分析二者不同之处,前者可抓住“莫惜金”“惜少年时”,从不负青春、惜时进取的积极角度作答;后者可抓住“今朝醉”,从放纵自己、失意颓废的消极角度作答。
  (2)可从情感的重叠和字词的重叠中选取一种进行分析,分析时,要抓住具有相同意义的词句进行分析,如选取字词的重叠变化,可从诗句中找出相同的字词进行分析;在变化上,也可从词性的角度分析。
  2.[2016•山东检测]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寻西山隐者不遇
  [唐]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①,应是钓秋水。
  差池②不相见,黾勉③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④契⑤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注] ①巾柴车:指乘小车出游。②差池:指此来彼往而错过。③黾勉:殷勤。④及兹:来此。⑤契:惬意。
  (1)从上山到下山,诗人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境
  一、[2015•厦门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车站食堂里的老人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在迈奥尔的车站食堂的一角,坐着一个清瘦的老人,生着满脸硬胡子。里加湾的上空,冬天的暴风一阵阵呼啸而过,海岸上覆着很厚的坚冰。透过烟雪可以听见波涛冲击岸边坚冰的声音。
  显然这位老人是到食堂里来取暖的。他什么也没有点,无精打采地坐在长椅上,把两只手笼在补得很坏的渔夫短大衣的袖子里。
  和老人一起来的还有一条毛茸茸的小白狗。它蹲在老人的脚边哆嗦着。
  在老人的邻座上,有一群年轻人,大吵大嚷地喝着啤酒。帽子上的雪融化了,雪水滴到啤酒杯里,漏到熏肠面包上。不过,那些年轻人正在争论一场足球赛,所以没注意到这个。
  当一个年轻人拿起面包一口咬下一半时,这条狗忍不住了。它跑到小桌边,举起前脚,阿谀地望着年轻人的嘴。
  “彼契!”老人轻轻地叫它道,“你多不害臊!彼契,你干吗去打扰人家?”
  可是彼契仍然站在那里,只是它的前腿不住地哆嗦,因为举乏了,而耷拉了下来。等到两脚碰到潮湿的肚子时,它便忽然醒悟过来,又重新举了起来。
  但是那些年轻人没注意到它。他们正谈得津津有味,且时不时地把冷啤酒倒到杯子里。
  “彼契!”老人又叫,“喂,彼契!过来!”
  小狗很快地摆了几下尾巴,好像告诉老人它听见了,不过它一点儿办法也没有,请他原谅。它不看老人,甚至完全背过身子去。它好像在说:“我自己知道这不好。不过你又不能给我买一块这样的面包。”
  “唉,彼契,彼契!”老人低声说,因为心里难过,声音有点发颤。
  彼契又重新摇了一下尾巴,顺便哀求地看了老人一眼。它好像在请求他别再叫它,别再责备它,因为它自己心里也不好受,若不是万不得已,它是绝不会向陌生人讨食的。
  一个颧骨高大、戴着绿色帽子的年轻人终于看见了这条狗。
  “要吃的吗,狗崽子?”他问道,“你的主人在哪儿呢?”
  彼契欢喜地摇摇尾巴,看了老人一眼,甚至轻轻叫了一声。
  “您是怎么回事,先生?”年轻人说,“您既然养狗就得给它食吃,不然就是不文明。您的狗跟人家讨食吃。我们这儿有法律规定不许讨饭。”
  那些年轻人大笑起来。
  “净是胡说八道,瓦尔卡!”其中一个人喊道,掷给狗一片香肠。
  “彼契,不许吃!”老人喊道。他的脖子涨得通红。
  小狗蜷缩起身子,耷拉下尾巴,回到老人身边,甚至看都没看一眼香肠。
  “一点渣儿都不许动他们的!”老人说。
  他开始痉挛地翻他的衣袋,掏出几个银角子和铜子来,放在掌心上,一面数着,一面吹掉钱上沾着的脏东西。他的手指不住地颤抖着。
  他走到柜台边,把几文零钱放到潮湿的台子上。
  “来一块香肠面包!”老人哑着嗓子说。
  女售货员在碟子里放了两块面包,递给了老人。
  “只要一块!”老人说。
  “您拿去吧!”女售货员低声说,“我不会因为您受穷的……”
  “谢谢!”老人说,“谢谢啦!”
  他拿起面包到月台上去了。月台上一个人也没有。一阵暴风已经吹过,第二阵暴风正在刮来,不过离得还很远,甚至可以在利耶卢皮河对岸的白色树木上,看见微弱的阳光。
  老人坐到长凳上,给了彼契一块面包,把另一块用灰色手帕包起来,藏在口袋里。
  小狗痉挛地吃着,老人看着它说道:
  “唉,彼契呀,彼契呀!真糊涂啊!”
  小狗没听他说话。它在吃东西。老人看着它,用袖子揩着眼睛——风吹下了眼泪。
  (选自康•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食堂里的年轻人以养狗不喂食违法来嘲弄老人,还将香肠丢给小狗,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冷漠和缺乏同情心。
  B.小说细致地描写了老人掏钱买面包的动作,流露出他对小狗的失望和愤怒,以及对花费的几文零钱的不舍。
  C.女售货员低声解释多给一块面包的原因,她帮助老人的同时也顾全了他的面子,这种真诚使老人愿意接受她的帮助。
  D.老人责备小狗彼契糊涂,小狗只顾吃东西,这间接表现了老人内心的孤独与悲戚,增添了小说的悲剧意味。
  E.本文撷取一个生活片段,通过穷苦人饱受歧视的命运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并善用细节描写来增强感染力。
  答案 BE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表现的不是“对小狗的失望和愤怒”,而是受到蔑视之后的愤懑;E项,“饱受歧视”与情节不符,本文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并不明显。
  2.小说开篇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渲染气氛,为全文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②推动情节发展,恶劣的天气迫使老人进食堂取暖,这才有了与年轻人产生矛盾的情节;③烘托了老人孤独的形象,暗示了他悲惨的命运;④与后文景物描写呼应,使文章更加完整紧凑。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以从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在内容上前后呼应等方面考虑,答题时既要用到这些术语,又要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将术语和内容结合起来。
  3.有人认为“饥饿的彼契”更适合作为小说的标题,你同意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饥饿的彼契”不合适。①小说截取了老人的生活片段,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