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同步精品课堂(3份)
《阿房宫赋》同步练习.docx
《阿房宫赋》测试卷.docx
《阿房宫赋》学案.docx
第二单元散文之部
第十三课阿房宫赋
【学习要点】
1.探究文章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2.探究赋的特征。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文章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探究活动】
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段是怎样以既简练又夸张的笔法,对阿房宫进行总括性描写的?
(2)第二段是怎样写阿房宫内的奢靡的?
(3)第三段中的大段排比是围绕哪两个对立方面展开的?表明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4)最后一段的议论以秦为中心,上下延伸,总结历史教训。这一段的哪些话是作者在向当朝统治者敲警钟?
【教师释疑】
本题让学生掌握作者是如何运用铺叙手法证明论点的,体会形象描写对说理的重要性。注意概括文章的内容,探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叙述和论证之间的关系。
【讨论明确】
(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只用十二个字就勾勒出秦灭六国和阿房宫的建成,笔法简练,突兀有力。“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写出了阿房宫占地之广、建筑之高,是一种夸张的写法。“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写阿房宫的依山傍水的走势,非常简练。
(2)第二段从两个方面来写阿房宫内的奢靡。一方面写宫人们的华贵生活,另一方面写秦人对珍宝毫不爱惜,到处丢弃。
(3)第三段中的大段排比是围绕“秦始皇”和“老百姓”两个对立面展开的。表明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秦始皇穷奢极欲、挥霍无度,老百姓在辛勤劳作。老百姓的怒气已经积压在心中了,只是不敢说罢了。
(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是作者在向当朝统治者敲警钟。
【课堂提升】
1.互文,即“互文见义”。把本应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理解时又应合在一起。下面四个句子不属于“互文”的一项是()
A、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B、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C、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D、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互文的定义,一般互文句式要对称。
2.对文章最后两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第二单元散文之部
第十三课阿房宫赋
1.下列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六王毕,四海一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奈何取之尽锱铢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取:夺取。A统一/一旦B喜爱/吝惜D家族/灭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盘盘焉,囷囷焉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骊山北构而西折谁得而族灭也
C.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D.多于九土之城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答案】D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下列加点词语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 )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C.③⑤⑥⑧D.②③⑥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①②⑦古今异义,据此可用排除法确定C为正确项。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下列各句中的“之”的词性与其他三项都不同的一项是( )
A.后人哀之而不鉴之B.奈何取之尽锱铢
C.秦人视之,亦不甚惜D.杳不知其所之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该项为动词,到,往;其他三项均为代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下列各句中加粗词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中的“鉴”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而耻学于师B.襟三江而带五湖
C.吾妻之美我者D.则思正身以黜恶
【答案】D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6.与“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一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其闻道也亦先乎吾B.而况于明哲乎
C.董之以严刑D.师不必贤于弟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该项为表示递进关系的固定结构,例句及其余各句均为倒装句中的介词结构后置。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完成7—8题。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第二单元散文之部
第十三课阿房宫赋
(总分60分,时间45分钟)
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9分)
伟大的证伪
孙振华
“天下乌鸦一般黑”,这句话被当成真理说了好多年。直到有一天,人们在澳大利亚的某个地方发现了白色的乌鸦,于是,真理变成了谬误。只要世界上存在一个例外,“天下乌鸦一般黑”就是一个错误的陈述。提出“天下乌鸦一般黑”的人,原本是想说出一个真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的确被当成了真理,可是到了白乌鸦被发现的那天,证明这个说法不对,这种否定的证明就是证伪。
二十世纪伟大的哲学家波普尔,在他著名的“证伪主义”理论中,对真理有一个解释。什么是真理?真理就是可能被证伪的理论,如果一个理论自满自足、颠扑不破,没有被证伪的可能,那它就不可能是真理。还有一个公论:沙漠里的鸵鸟,发现危险以后,便将头埋进沙里。这个说法是罗马历史学家普利尼奥最先提出来的,据说,他是欧洲第一个见到鸵鸟的人。后来,人们证明,鸵鸟之所以把头埋进沙子里,并不是因为躲避危险,而是在用嘴挖洞,准备孵蛋。这个已经成为公论的说法尽管被证伪了,但它曾经是真理,理由是它可能被证伪——事实上也的确被证伪了。所以真理即过程,就是不断提出假说,不断被证伪的过程。
最近,中国考古学界有一个重要的证伪,专家花五年时间得出结论,历史上的“阿房宫”其实并未建成。从2002年10月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就开始对阿房宫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结果证实,阿房宫现存遗址只是没有建成的前殿,共50万平方米,相当半个平方公里。同时,考古发掘还证实了,这里并没有大火焚烧的痕迹,除了前殿遗址之外,就只有东汉的瓦砾。可见,历史上所有关于阿房宫的说法,只不过是在想像一个子虚乌有的东西。关于阿房宫曾经有多少记载啊:所谓“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说法;司马迁《史记》中“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的记载;杜牧“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形容,看来都是错误的。这些种种说法都已经被阿房宫遗址的发掘所证伪。
人类知识的进步,就是从不断的证伪中推动发展的。历史上有许多以讹传讹、添枝加叶的说法,通过证伪而逼近真相。前两年,中国第一个飞向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证实,“从太空的确看不到万里长城”,这也是一个伟大的证伪,它破除的,也是人们心中的某些虚妄。只是,一个习以为常的说法被证伪了,往往让人觉得扫兴,甚至有点伤自尊。但是,证伪改变了传统的说法,纠正了谬误观念,敢于证伪和承认事实无论如何比不敢面对现实,自欺欺人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摘自《深圳商报》2007年12月24日
1.下列有关“证伪”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当成真理的说法,后来通过理论证明是不对的。这种否定的证明就是证伪。
B.不断的证伪推动了人类知识的进步,通过不断的证伪,历史上以讹传讹、添枝加叶的说法都已逼近真相。
C.只要世界上存在一个例外,就可以证明真理是一个错误的陈述,从而真理变成了谬误,这就是证伪。
D.证伪是伟大的,因而它能改变传统的说法,纠正谬误观念,破除人们心中的某些虚妄。
【答案】C
【解析】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对“真理即过程,就是不断提出假说,不断被证伪的过程”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天下乌鸦一般黑”,被人们在某个地方发现了白色的乌鸦证伪,说明证伪是不断证明前人说法错误的过程。
B.如果一个理论自满自足、颠扑不破,没有被证伪的可能,那它就不可能是真理,因为真理就是能够被证伪的理论。
C.证伪是追求真理的组成部分,真理只有通过不断的证伪才能逼近真相。
D.被证伪的说法曾经都是真理,理由是它可能被证伪或者已经被证伪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偷换概念,根据全文的阐述,用来证伪的依据主要是事实,而并非理论。B项范围扩大,原文第2段说“历史上有许多以讹传讹、添枝加叶的说法,通过证伪而逼近真相”。D项因果颠倒,根据原文相信息,应该是证伪的伟大,是因为它敢于怀疑传统的说法,纠正谬误观念等。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沙漠里的鸵鸟,发现危险以后,便将头埋进沙里”这一说法尽管被证伪了,但它还是真理,因为真理就是可能或已经被证伪的理论。
B.罗马历史学家普利尼奥是欧洲第一个见到鸵鸟的人,他也是最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