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小题,约13830字。
  成都龙泉中学高2014级“一诊”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试务必先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无误后将本人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相应位置;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题时,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规范、整洁地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不得折叠、损毁答题卡。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拿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教授整年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他们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读过什么书?《哈姆雷特》根据哪些书写的?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这些功夫属于“考据学”。教授只做这种功夫,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并不过问。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欣赏之前要有了解。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认为,最要紧的事是领略它的滋味。
  在考据学者们看来,考据就是文学批评,但是一般所谓的文学批评,意义实不仅如此。
  文学批评向来有派别的不同,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一致。区分起来,除开上述帮助了解的文学批评,主要还有两类。
  第一类是“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法官”要有“法”,也便是“纪律”,“法官”式的学者心中预存几条纪律,用来衡量一切作品,符合的就是美,违背的就是丑。他们向作家下批语说:“亚里士多德说过坏人不能做悲剧主角,你何以要用一个杀皇帝的麦可白?”第二类就是近代法国印象主义的文学批评。这一派学者可说是“饕餮者”:只贪美味,尝到美味便把印象描写出来,法郎士说:“依我看来,文学批评和历史一样,只是一种给深思好奇者看的小说;一切小说,精密地说起来,都是一种自传。凡是真正的文学批评家都只叙述他的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这是印象派文学批评家的信条。他们主张,文学批评应当是艺术的、主体的,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
  “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批评的态度”,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欣赏的态度”,它们是相反的。批评的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欣赏的态度则注重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态的交流。批评的态度须用反省的理解;欣赏的态度则全凭直觉,批评的态度预存美丑的标准,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丑;欣赏的态度则忌杂有任何成见,把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遇到文艺作品如果始终持批评的态度,则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经验。比如看一幅图,内行有内行的印象,外行有外行的印象,它们的价值是否相同呢?文艺虽无普遍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遇见一个作品,只说“我觉得好”还不够,还应说出觉得好的道理。
  总之,考据、批评都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有的人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功夫,有的人又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都是很大的错误。
  (摘编自朱光潜《考据、批评与欣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于文学作品的欣赏,一般人把阅读产生的快感、联想当作美感,学者们则认为考
  据和批评就是欣赏,二者都是误解。
  B.学者们埋头旧书籍、资料来寻根究底,下一些考据学的功夫,获取相关历史知识,
  这些工作对于欣赏是有帮助的。
  C.从欣赏层面来说,了解作品的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并没有进入作
  品本身,也不可能获得美感经验。
  D.真正走进文艺的领域,则欣赏《洛神赋》,就弄清曹植和甄后的关系;欣赏《饮酒》
  诗,就考定原本中到底是不是“悠然见南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苦心孤诣拉史实来附会;止步于考据,而不进行深入领略:
  这些说明考据家们不明白艺术是创造的。
  B.衡量一切作品,全用心中预存的几条纪律,把“我”和作品割裂开来,以纪律代替
  欣赏,这是被称作“法官式”文学批评的缘由。
  C.“法官”式的文学批评者秉承亚里士多德提出坏人不能做悲剧主角的看法,因此认定
  莎士比亚剧作《麦克白》不是一部悲剧。
  D.印象派的文学批评认为文学批评是艺术的、主体的,重视艺术直觉和个人的嗜好,
  物我合一,因而,更容易得到美感体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派别不同,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同:“法官”式的批评认为美丑有普遍的标准,印象
  派则认为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
  B.“批评的态度”对待文艺作品,总是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冷静而不杂情感,
  因而对作品的评价是客观的。
  C.有人认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有的人又太看重考据
  和批评的功夫,这两种现象都是错误的。
  D.内行和外行遇见同一个作品各有各的印象,欣赏和评价也不一致,但无论如何,文学
  批评都应该说出感受美丑的道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 一)文言文阅读(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或云:白,凉武昭王暠九世孙也。
  ( 选自《唐才子传校笺》)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因奏颂一篇      奏:进献。B.尝大醉上前 上:走上。
  C.怒引至庭下 引:带。D.妃则沮之 沮:通“阻”,阻止。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说明李白“傲放”的一项是(   )( 3分)
  ①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②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 ③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 ④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 ⑤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
  ⑥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
  A.②③⑤  B.①②④  C.②④⑥  D.①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由于李白是李母梦见太白星而生下来的,因而用“白”作他的名,用“太白”作他的字。李白从小便天赋过人,十岁就通五经、贯六艺,诗笔生花,为人称道。
  B.贺知章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并与其诗酒为乐;后来靠贺知章在唐玄宗面前的推荐,李白得以步入仕途,担任翰林供奉。
  C.在朝堂上,“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在华阴县,使县宰惊愧,叩拜致歉;在渡船上,与御史崔宗之共处,着锦袍而坐,旁若无人。这都说明李白的确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D.李白曾有恩于郭子仪,当他受永王璘事牵连入狱时,郭子仪“请官以赎”,皇帝改判为流放夜郎。李白晚年喜好黄、老学说,不幸的是醉酒捉月,沉水而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
  ( 2 )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二)古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欧阳修
  南雁依稀回侧阵①,雪霁墙阴,遍觉兰芽嫩。中夜梦余消酒困,炉香卷穗灯生晕。
  急景流年都一瞬,往事前欢,未免萦方寸②。腊后花期知渐近,东风已作寒梅信。
  【注】①侧阵:侧行而飞。②方寸:代指心。
  8.请简要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6分)
  9.结句“腊后花期知渐近,东风已作寒梅信”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5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的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儒家思想一脉相承。《鱼我所欲也》中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