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520字。
12 《长恨歌》围炉夜话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咫尺(zhǐ) 石臼(jiù) 腻人(nì)
煤屑(xiè) 泥淖(nào) 掺着(chān)
醇厚(chún) 狩猎(shòu) 湮灭(yān)
尸骸(hái) 嬗变(shàn) 哀恸(tònɡ)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核(hé)核桃(hú)桃核儿 (2)薄(bó)稀薄(báo)薄饼(bò)薄荷
(3)裳(chánɡ)霓裳(shanɡ)衣裳 (4)脉(mò)温情脉脉(mài)脉搏
2.语境辨析法
(5)他每次出差(chāi)差(chà)不多都要出点差(chā)错。
(6)鱼拼命挣扎(zhá),鱼刺扎(zhā)破了手,他随意包扎(zā)一下。
(7)他自己懒散,却总是埋(mán)怨别人埋(mái)头工作。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1)干zào(燥)急zào(躁)zào(噪)音 (2)nuò(糯)米rú(儒)家rú(孺)子牛
(3)àn(黯)淡万马齐yīn(喑)ān(谙)熟 (4)miǎn(缅)怀沉miǎn(湎)miǎn(腼)腆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沉湎•沉醉
“沉湎”,沉溺,多形容陷入不良的生活习惯难以自拔,含有贬义。
“沉醉”,指大醉,多比喻被强烈的情感或氛围左右而渲染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由于青少年自我控制和辨别能力差,精神世界可塑性强,长期沉湎(沉湎/沉醉)网络会出现“虚拟世界的我”与“现实世界的我”的分离,包括人格的分离、知行的分离、责任权利的分离等。
(2)黯淡•暗淡
“暗淡”和“黯淡”,都有“暗、不明亮”的意思。
“暗淡”,着重指具体的“暗”,多用于形容光线等昏黑不明;或色彩不鲜明;也可形容没有前途、没有希望。,“黯淡”,常指抽象的“暗”,用于心情、情绪。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有时寂寞,感到前途暗淡(暗淡/黯淡),一如我在无数个星夜独坐秋窗,黯淡(暗淡/黯淡)无语,预见生命的流逝,繁华的消长。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在第十一届中国粽子(糕团)文化节上,我市黄天源食品有限公司选送的糖年糕、猪油年糕、八宝饭、小圆子,在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得2015年度全国粽子(糕团)产品特等奖。(×)
理由:“脱颖而出”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使用对象是人。此处使用错误。
(2)我国著名的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已经蜚声海内外,可是在获奖之前,他的作品湮没于众多包装得美轮美奂的书籍当中,少的问津。(×)
理由:“美轮美奂”形容建筑物的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此处使用错误。
[常识•速览]
[识作者]
海派文学的传人——王安忆
王安忆,当代女作家,祖籍福建同安,1954年出生于南京,是当代著名作家茹志鹃的次女。1955年随母移居上海。从此以后具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双重身份”:地地道道的“上海人”和永远的上海“外来妹”。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1978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平原上》,1986年应邀访美,1987年进上海作家协会专业创作至今。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
主要著作有:小说集《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流逝》《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等,长篇小说《黄河故道人》《纪实和虚构》《长恨歌》《桃之夭夭》《遍地枭雄》等,散文集《蒲公英》《母女漫游美利坚》(与茹志鹃合著)等,儿童文学作品集《黑黑白白》等,论著《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等。
[探背景]
节选前:1949年上海解放,“三小姐”和旧时代都抛进了历史。
做了金丝雀的“三小姐”王琦瑶在上海解放后,被迫到邬桥避难。在邬桥,她意识到自己已经与上海不可分割,上海叫人“长相思,不能忘”。于是王琦瑶又回到上海,隐姓埋名,在上海最普通的“平安里”定居下来,由爱丽丝公寓的金丝雀变成了操心柴米油盐的普通人。
政权的更替改变了她的命运,但是并没有改变她的生活。她在“平安里”的屋子里,渐渐聚集起资产阶级的“故人”——严师母、她的表弟毛毛娘舅以及无产阶级的国际混血儿萨沙这样的闲人。
时代在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他们兀自在弄堂的“芯子”里维系着布尔乔亚式的精致生活,他们打牌、聊天、喝下午茶,自然免不了打情骂俏……
课文就是描述了王琦瑶在“平安里”的这段生活。
节选后:康明逊识破了王琦瑶“三小姐”的身份。二人在相互试探中成了情人,后来王琦瑶怀孕了,她诬陷说这孩子是萨沙的。萨沙知道后让她去打胎,并为此逃到苏联找姨母去了。
[整体•感知]
《围炉夜话》部分写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王琦瑶等四个闲人在“在螺丝壳”里经营着他们由吃、穿、闲聊、简单的游戏组成的“精雕细作的人生”。身份特殊的王琦瑶却有着上海普通市民的智慧——在大时代里埋头于自己生计的智慧。王琦瑶对细节、对生计的认真,普遍存在于上海市民身上,在这一方面,王琦瑶是一个有些极端化的典型,甚至可以说,她是上海精神的象征——战争和革命都不曾将上海的历史切断,正如激烈动荡的时代影响不了王琦瑶他们螺丝壳里的精雕细刻的人生一样。
[文脉•梳理]
继续展现他们以“吃”和说过就忘的话填充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