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有“理”》学案
第一节《“四两拨千斤”——虚词》.doc
第二节《句子“手牵手”——复句和关联词》.doc
第三节《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doc
第四节《说“一”不“二”——避免歧义》.doc
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
虚词不虚
洪承畴是明朝万历年间进士,到崇祯时已是兵部尚书,同时被封为蓟辽总督,崇祯把一个朝廷的命运都交到了他身上。他也感戴崇祯知遇之恩,素以忠节自命,在自家客厅上悬挂了自撰对联一副:
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
崇祯十五年,洪承畴督师与清军死战于松山,兵败被俘,消息传到京师,说他已经殉国,崇祯大痛,亲自设灵祭悼其亡灵。殊不知此时洪承畴被俘已经降清,并为清廷筹划开国规划。洪承畴后来官至清武英殿大学士,七省经略,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及抗清活动,成为遗臭万年的败类。于是有人在他撰写的对联句末,各加上一个虚词,变成:
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经此一改,意思大变。两个虚词眼,一叹一问,极尽讥讽。
[知识•梳理]
课程内容 知识精要
一、句子的“螺丝钉” 1.虚词的含义:指不能单独成句,意义上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但就语法意义而言,虚词有着重要作用。
2.汉语中虚词主要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几类。
(1)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程度、范围、时间、否定等修饰意义的词;
(2)介词是引出动作的对象、时间、处所、工具、原因、方式、手段、目的的词;
(3)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词;
(4)助词主要是表示成分间结构关系和动作时态的词;
(5)语气词是突出句子语气意义类型的词。
二、“螺丝钉”该拧在哪儿 运用虚词要注意两点:一是虚词的特殊表达作用,二是虚词在句中的位置。
[考点•聚焦]
本节内容与高考考点中“正确使用词语”中的“虚词”部分相对应。本节着重学习副词、介词、助词等虚词的用法。虚词中使用频率高、出现错误多的主要是介词、关联词,其次是副词、助词。虚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包括两个类型,一是连词、副词等重要虚词的辨析选用,一是关联词的选填。就题型而言,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趋势是与实词辨析,甚至与成语运用结合起来命题,间或与辨析病句或修改病句结合起来考查。
[典例•探究]
(2016•全国甲卷)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比尔•布莱森在他的《万物简史》里介绍了超级火山的巨大破坏性。以美国为例,__①__境内有一座超级火山喷发,__②__其产生的巨大能量将摧毁数千公里范围内的所有东西,无数人会因此丧命,__③__会导致整个国家被深达6~20米的火山灰覆盖,随后__④__会出现其他许多可怕后果。__⑤__目前人类还无法预测美国超级火山会在何时喷发,__⑥__了解了它的杀伤力有利于我们制订各种减损预案。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一旦 则 / 也 即使 然而
B 倘若 那么 进而 / 由于 所以
C 假如 则 甚至 更 / 那么
D 只要 / 而且 还 虽然 但
【解析】 本题以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连贯。我们可以首先确定逻辑关系相对清楚明确的几项。④前后句之间应为并列关系
第二节 句子“手牵手”——复句和关联词
一位小学老师的一封信
编辑老师:
小学课本中有这样一句话:“刘胡兰宁可牺牲自己,不向敌人屈服。”我认为,该句中的关联词语应为“宁可……也不……”,因为这是选择复句,分句之间是取舍关系,它采取前者,舍弃了后者。如:“他宁可自己多做些工作,也不愿意把担子推给别人。”“江姐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讲出地下党的名单。”所以,在“刘胡兰宁可牺牲自己,不向敌人屈服”这个句子中“不”字的前面应该加上“也”字。
不知我的看法是否妥当,敬请指正。
[知识•梳理]
课程内容 知识精要
一、复句的不同类型 1.联合关系的复句:(1)并列关系复句(2)选择关系复句 (3)递进关系复句(4)连贯关系复句 (5)解说关系复句
2.主从关系的复句:(1)因果关系复句(2)目的关系复句 (3)转折关系复句(4)条件关系复句 (5)假设关系复句(6)让步关系复句
二、复句中的关联词 1.联合关系复句中的关联词:
(1)并列复句关联词:单用的如“也、还、又、另外、同时、同样”等;成对使用的如“也……也……,又……又……,既……也(又)……,一面……一面……,不是……而是……”等。
(2)选择复句关联词:表示在两者或数者中选其一的,如“或者……或者……,是……还是……,要么……要么……”等;表示先舍后取或先取后舍的意思的,如“与其……不如(宁可、毋宁)……,宁可(宁愿)……也不(决不、不愿)……”等。
(3)递进复句关联词:单用的如“而且、并且、何况、况且、甚至”等;成对使用的如“不但(不只、不光、不仅)……而且(还、也、又、并且、更、反而、反倒)……,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等。
(4)连贯复句关联词:单用的如“就、便、才、于是、然后、后来、最后、随后、接着、跟着”等;成对使用的如“首先……然后……,起先……后来……”等。
二、复句中的关联词 2.主从关系复句的关联词:
(1)因果复句关联词:表示前因后果的如“因为……所以……,既然……那么……,因此,因而,由于,以致”等;表示前果后因的如“之所以……是因为……”等。
(2)目的复句关联词:如“为了、以便、以免”等。
(3)转折复句关联词:如“虽然(尽管)……但是(可是、却、而)……,尽管……还……,可是,却,不过,但是,但”等。
(4)条件复句关联词:表示充分条件的如“只要……就”等;表示必要条件的如“只有……才……”等;表示排除条件的如“除非……才……”等;表示无条件的如“无论(不论、不管、任凭、任)……都(总、总是、也)……”等。
(5)假设复句关联词:如“如果(假如、倘若、要是、要、若、若是、倘使、要不是)……就(那么、那、便)……”等。
(6)让步复句关联词:如“即使(就算、就是、纵然、哪怕、即便)……也(还)……,再……也……”等。
[考点•聚焦]
本节内容对应的考点是“正确使用词语(虚词)”以及“变换句式(单复句变换)”部分。本节着重学习关联词的辨析和使用及单复句的变换。关联词的辨析和使用,多采用选词填空的方式和实词一起考查。另外病句辨析与修改中也有涉及。单复句的变换主要在句子变换和重组中加以考查。
[典例•探究]
(2015•福建高考)在画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__①__写出浓浓春意,__②__把视觉与听觉结合在一起写出了场面感。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般人可能都经历过,__③__,__④__像李清照这样的高手__⑤__能传神地将这精微的心理描写出来。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⑤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首先要辨明句间关系,这是填写关联词的依据。第一个句子的内容,由“春意”到“场面”应该是递进关系,可以确定第①空和第②空应填“不仅”“而且”这一组关联词语。第二句中“一般人”和“高手”形成对比,构成转折关系,可以确定第③空应填“但是”,第④、⑤空很明显是条件关系,应填“只有”“才”。
【答案】 ①不仅 ②而且 ③但是 ④只有 ⑤才(其他关联词,合乎文意亦可)
请在下列关联词语中,选取最恰当的3个,分别填入句子的空格中。
既然 不管 尽管 无论 既而 因而 然而
①____古代的一些现实主义作家,并不完全是唯物主义者,但是他们____②____是现实主义者,思想中就不能不具有唯物主义的成分,____③____他们能够从艺术描写中反映出一定的客观现实。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解析】 ①处根据下文的“但是”可知,分句前后是转折关系,因此填“尽管”。②处根据下文“就”可知应填“既然”。③处根据句意
第三节 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
3月15日《新华每日电讯》第15版刊登有《在台老兵一生:一瓶打了50年的酱油》的报道,文中写道:“老人说,今天来打牌,才知道一位牌友又于昨天离开人世……”
句中的意思应该是:“又”有一位牌友于昨天离开人世。但如果真按照句中“又于昨天离开人世”的说法,意思就是:一位牌友原来已经离开人世,昨天“又”死了一次。人死不能复生,岂有死了“又”离开人世之理?很明显是“又”字的位置错了,应该把它放在“一位牌友”之前,说成“又一位牌友于昨天离开人世”就没有问题了。
[知识•梳理]
课程内容 知识精要
一、句子的“常见病” 1.语序不当:(1)定语(主要是多项定语)次序不当;(2)状语(主要是多项状语)次序不当;(3)虚词位置不当;(4)时间、空间或逻辑的排列与发展顺序不当。
2.搭配不当:(1)主谓搭配不当;(2)动宾搭配不当;(3)主宾搭配不当;(4)修饰语与中心词语搭配不当;(5)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6)关联词语搭配不当等。
3.成分残缺或赘余:句子一般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成分残缺指句子结构不完整,缺少必要的成分。主要有(1)缺主语;(2)缺谓语;(3)缺宾语;(4)缺少必要的附加成分;(5)关联词语残缺等。
4.结构混乱:(1)格式混合(句式杂糅),即把两种格式混杂在一起组成一句话,造成句子语义不清晰;(2)中途易辙,即前后两句话该用同一种句式而杂用了不同的句式,造成句子语义不连贯。
5.表意不明:表意不明主要指指代不明,语句有歧义或费解。所谓“歧义”,就是指语意不明确,对一种语言形式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解释。一是语句歧义,一是词语误用(主要是指误用否定词,
把肯定判断变成否定判断,同要表达的意思恰恰相反)。有时对词义、词的感情色彩及词的适用对象、范围把握不准,也会产生词语误用的问题,造成语义不明。
6.不合逻辑: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间的逻辑关系。不合逻辑主要包括自相矛盾,不合事理,分类列举不当,强加因果,否定失当,关联词语使用不当等。
二、对“症”下“药” 修改病句的方法:
“换”:使用正确的词或词组替换句子中“搭配不当”的词或词组。
“添”:给“成分残缺”的句子添加上必要的成分。
“调”:主要是适当调整“语序不当”的句子的词语顺序,使句子变得通顺。
“删”:主要是把句子中“成分赘余”的词语删掉,使句子的意思清晰明确。
注意:使用以上方法,不得改变句子的基本意义。
[考点•聚焦]
本节内容对应的考点是“辨析并修改病句”。本节着重学习句子的常见语病的辨析与修改,吻合考纲规定的病句的主要考查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由近几年的考查情况看,语病是重点考查内容,几乎各省都考,大多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但主观题形式也时有出现。
[典例•探究]
(2015•全国卷Ⅰ)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从现在起到年底,国家大剧院宣布将承办31场精心策划的演出。
B.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自去年12月以来的最大涨幅,但仍低于相关机构的预测。
C.这部小说中的“边缘人”是一个玩世不恭、富有破坏性却真实
第四节 说“一”不“二”——避免歧义
“骂死人”有歧义
《文摘报》上有篇文章摘自《检察日报》,标题为“‘骂死人’也要判刑”。单看标题,有人会理解为“咒骂已死的人”也要判刑。一读内容,才知是某地农民鲍某怀疑同村妇女葛某偷了自己的现金,某日在公共场合辱骂葛某,葛某羞愧至极,回家服毒身亡。法院因此判处鲍某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并赔偿经济损失。
“骂死人”有两种理解:一种是“骂/死人”,“死”是“人”的限定语,意为咒骂死了的人;另一种是“骂死/人”,“死”是“骂”的补充语,意为骂人致死、把人骂死了。为避免误会,《文摘报》的这则标题应改为“骂人致死也要判刑”。顺便说一句,标题中“骂死人”三个字加引号也是不恰当的,应删去。
[知识•梳理]
课程内容 知识精要
一、“模糊”“笼统”和“歧义” “歧义”不同于“模糊”“笼统”,“歧义”的出现是因为同一句中同时存在词汇意义、关系意义、语气意义等意义中的两种意义。“模糊”,指的是一个词语的意义与别的词语的意义往往难以划清界限。而“笼统”来源于语言的概括性,是对同类事物进行抽象概括而产生的。
二、为什么会有歧义? 1.歧义句分为口头歧义和书面歧义。口头歧义是读音相同而意义不同造成的歧义。书面歧义则是写出来有歧义,包括词汇歧义和组合歧义。
2.词汇歧义是某个形式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语造成的歧义。同音词、多音词、多义词都能造成歧义。组合歧义则是同一类型的结构都可能会有歧义,如“咬死了猎人的狗”等。组合歧义可分为语法结构歧义和语义结构歧义。
3.语法结构歧义是语言序列相同而结构不同造成的歧义,包括结构层次不同造成歧义和结构关系不同造成歧义。前者如“两个外语学院的学生”,后者如“我们要进口钢材”。
4.语义结构歧义包括动词和名词关系歧义(“反对的是少数人”)、名词和名词关系歧义(“鲁迅的书”)、修饰语和中心语关系歧义(“中山公园松树最多”)。
[考点•聚焦]
本节内容对应考点是“辨析并修改病句”之“表意不明”这一重要内容。考查方式主要是以客观题形式判断句子有无歧义以及以主观题的形式来修改病句消除歧义。两者都以明白歧义产生的原因为关键,这正扣合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在学习时,应熟练把握歧义产生的原因及消除的方法,结合具体语境,本着“合情合理”的原则去考虑。切忌生搬硬套,胡乱联系。
[典例•探究]
(2015•山东高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除了驾驶员要有熟练的驾驶技术、丰富的驾驶经验之外,汽车本身的状况,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
B.帮助家境不好的孩子上大学,是我们应该做的,况且这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我们一定要帮助她圆大学梦。
C.说到人才培养,人们往往想到要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理论,而对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训练却常常被忽视。
D.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身患重病的工人的女儿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对青少年观众很有教育意义。
【解析】 本题从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三个角度考查对病句的辨析。A项,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汽车本身的状况”有好有坏,应把“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中的“保证”改为“影响”,或者将“汽车本身的状况”改为“汽车本身良好的状况”。C项,“(人们)对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训练却常常忽视”和“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训练却常常被忽视”,句式杂糅。D项,多重限制造成表意不明。“一个身患重病的工人的女儿”有歧义,“一个身患重病的工人的女儿”可以理解为“工人身患重病”,也可以理解为“女儿身患重病”。
【答案】 B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这次招聘,一半以上的应聘者曾多年担任外资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岗位,有较丰富的管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