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5450字。
  苏州市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初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王羲之学书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①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②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③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④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⑤,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三十三书《兰亭序》,三十七书《黄庭经》,书讫。空中有语:“卿书感我,而况人乎!吾是天台丈人。”自言真胜钟繇。羲之书多不一体。
  (选自张怀瓘《书断•王羲之》)
    【注释】①旷:王旷,王羲之之父。②《笔说》:论书法的书。③幼令:幼年时的美好才华。④卫夫人:名铄,字茂猗( 242-349 ),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是晋代著名书法家。卫铄为汝阴大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卫氏家族世代工书,卫铄夫李矩亦善隶书。卫夫人师承钟繇,妙传其法。王羲之少时曾从其学书,卫夫人是“书圣”的启蒙老师。⑤祝版:祭神的木板。
    【阅读指津】
    王羲之的成功来源于他不懈的努力。“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曾巩《墨池记》)更能体现出他的坚持不懈。正是因为如此,他的书法才能达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境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七岁善书(    )                                  (2)窃而读之(    )
  (3)待尔成人,吾授也(    )                          (4)不盈期月(    )
  2.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1)待尔成人,吾授也。
                                                                               
  (2)此子必蔽吾名。
                                                                               
  3.“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日”中“语”的意思与下列句中“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B.其夫吃语。
  C.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4.概括文中王羲之成功的原因,并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原因:                                                                      
  认识:                                                                      
(二)金壶丹书
    景公①游于纪②,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③,勿乘弩马④。”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恶其鳋⑤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晏子对曰:“不然。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弩马,则无置不肖⑥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时曰:“有以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⑦。纪有此言,注之壶,不亡何待乎?”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注释】①景公:春秋时齐国的国君。②纪:原是一个诸侯国,后为齐国兼并。③反:同“翻”,吃鱼只吃一面,不翻过来吃。④驽马:劣马。⑤鳋(sāo):鱼腥味。⑥不肖:没有才能的人。
  ⑦闾:里巷的大门。
    【阅读指津】
    同样一句话,齐景公和晏子的理解截然不同,这是因为两人思考的角度不一样,一个站在享受的角度,一个站在国事的角度。纪虽有国书,但只放在金壶中而不加宣传执行,导致国家灭亡。这说明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将治国良策付诸实践,那么再好的国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同样,一个人如果只是将修身的格言置于左右,却并不打算实行,他就不可能获得长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乃发视之(    )                   (2)则恶其鳋也(,
  (3)毋尽民力乎(    )                 (4)何以亡也(    )
  2.下列对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景公游于纪③君子有道,悬于闾③婴闻之④齐之习辞者也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
    (2)纪有此言,注之壶,不亡何待乎?
   4.文中景公和晏子对“食鱼无反,勿乘驽马”的理解截然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
  么?晏子认为纪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三)大鼠
    万历①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②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③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往复,不啻④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齕⑤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彼出则归,彼归则复,用此智耳。噫!匹夫按剑,何异鼠乎!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①万历: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③阖(hé):关闭。③逡(qūn)巡:从容,不慌不忙。④啻( chì):仅,止。⑤齕(hé):咬。
    【阅读指津】
    本篇先叙事件的因由,简明扼要;继而集中笔力描绘猫鼠搏斗过程,有声有色,动作、气氛都十分真切,强弱之势的互易和狮猫克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