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9-18 教学案 (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10份
专题09 文言文阅读(教学案)-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品资料(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10 图表与文字转换(教学案)-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品资料(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11 古代诗词鉴赏、文学常识与名言名篇(教学案)-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品资料(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12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教学案)-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品资料(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13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新闻(教学案)-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品资料(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14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科普文章(教学案)-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品资料(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15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教学案)-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品资料(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16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教学案)-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品资料(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17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案)-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品资料(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18 写作(教学案)-2017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品资料(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09 文言文阅读(教学案)
本要点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翻译成现代汉语”。
“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基本包括三层次:一是能读通、读懂,能够概括其主要内容或含义;二是能够理解分句之间、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够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或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文言语句翻译题成为常考、必考内容,其分值也在逐年上升,因此,我们必须“取法于课内,积累于课外”。文言文断句,是考查考生诵读文言文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特别是对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和理解。近几年许多省份都考查了文言文断句。由此看来,文言文断句在今后的高考中将成为新的增长点,将有许多省份步入对文言文断句的考查,因此,在复习中,文言文断句不可忽视。
一、粗读,明白文章大意
针对文言文阅读题多以叙述性文字为主的特点,考生在第一遍整体阅读原文的时候,要找出文中的人和事,尽量把文中相关的地方圈点出来:①人有几位,如何称呼;②主角是谁,与他人有什么关系,有怎样的性格、怎样的品质,行为有哪些特征;③事有几件,由谁所为;④事与事有何关联,有什么思想意义。粗读时,对其中的某些细节,此时只要能“以意会之”,看懂七八成就可以了。
粗读文章,可采用以下技法:
1.以表明时间的词语为纲绳,去串起人物的一生经历。
古人写人物传记,大多以时间为序,表明时间的那些词语就像是一条条的纲绳,把传主一生所遇到的、所经历过的事情串联在了一起。所以我们在阅读人物传记时,抓住了这些词语就能把握传主一生的经历。
2.以表明官职的升贬为轴心,去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
古代人物传记所写的人物大多是朝廷重臣,所记的事迹也大多与治国安民有关,所以在记述人物时,往往以担任某某官职始,以升或贬为某某官职止。人物传记中官位的升迁或贬谪,表明了这件事情最后取得的结果,所以它就像是记述传主某件事情的一根轴,把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贯串了起来。
3.以传记的写作特点为楔子,去把握人物的性格和作者的观点。
古代人物传记,从司马迁开始就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那便是先交代传主的名、字、号,接着上溯到他的祖先,再写他从小就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才开始正式写他一生所做的几件主要事情,最后得到了什么封号,留下了多少子孙等。名、字、号以及死后的封号(谥号)这些看似可有可无的记载,往往与传主的思想品行有关,尤其是封号,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理想追求、志趣爱好,体现的是传主的性格特征等,绝非多此一举之作。
4.借助分析概括题目的选项信息,去理解文言文的传主信息。
“分析概括题”尤其是选出“错误的一项”,错误的只在一小点,换句话说,选择项中绝大部分分析概括的内容都是正确的,这就大大有助于我们理解阅读文段,有助于我们理解解答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以及信息筛选题时所应该掌握的具体语境。
二、细读,突破关键语句
分析关键词句,对文章做进一步解读。在这里重点强调一定要结合上下文解答问题,这是解答所有阅读理解性试题的关键。在文言文中,对所有问题的解答,最终都要落脚到对关键词的理解上,而古汉语中的词,无论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和用法绝大部分都不止一个,在特定的语境中,有的还会产生出一些新的意义和用法,倘若脱离了上下文,要对这些词做出准确的理解和判断几乎是不可能的。
应当注意的是细读并不代表每个词的意思都要弄明白,特别是对一些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词语,只要知其所指即可,不必深究。
同理,对于一些不在设题区间,不影响理解文意的一些难懂的晦涩词句也不要过于纠缠。
三 比对,分析综合信息
解答该类试题,首先,要准确理解题干的要求;其次,要理解所给选项文句的含意;最后,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与题干的所指是否契合。
具体而言,应采用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明要求
题干信息是我们筛选文中信息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给我们筛选信息指明了方向。只有把握了应对指向,才能行之有效地筛选信息。解答时,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准确把握题干的关键词,尤其是内涵丰富的概念;其次要弄清所考查的设问方式,如是“正确”还是“不正确”,是“直接表明”还是“间接表明”等,这是解答信息筛选题的前提和关键。
2.读全文
要以试题为依据,对给定的材料进行整体阅读,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与层次,明确筛选的目的,确定筛选的范围。
3.找信息
就是要依据题干要求,判明信息的指向,带着问题去理解、辨析。对于信息筛选题,对于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题,要从文章中的关键句意、层意入手,发掘其隐含信息。要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要注意细节中是否存在着诸
……
1.诗歌取材范围主要以唐宋作品为主,主要是为了突出唐宋诗歌的“霸主”地位,而宋代诗歌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因此在备考中全面涉猎各朝代的各题材诗歌作品的同时,仍要加大对唐宋诗歌备考的力度。
2.对形象、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考查是诗歌鉴赏命题的重点,尤其是思想情感的考查每年都会涉及,因此在依据考纲考点备考的过程中,要侧重对这几个考点的备考。
3.分题材对诗歌鉴赏进行备考,明确各题材的主题内容和情感方向,规范各考点答题思路和答题模式。
4.“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是指对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其重要语句进行考查,旨在引导学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接受熏陶,提高语文素质。所谓“常见的”,一是知名度高,二是常被引用。所谓“名句”,是指在内容方面,或揭示人生的哲理,或反映生活的真谛,或描摹人物的情貌,或表现事物的真相,或抒写爱国情怀、崇高理想、坚强意志、博大胸怀,具有思想性、哲理性、艺术性,语言简练,含义深刻;在表现手法方面,构思精巧,想象、联想丰富,角度新颖,手法独特;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而且常读常新,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具体内容包括格言(含有劝诫意义的语句)、名言警句(语言精练、内容丰富的语句)和名篇中的主旨句等。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
一、答题技巧
(一)解读形象、情感。解读形象情感,先要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形象,再结合诗句分析所咏形象的基本特征,再指出所塑造形象的意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解读诗歌的形象、情感,通常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从题目序言切入,有的题目序言中点明事件的时间、地点、写作缘起等;从关键的标志性、暗示性词句入手;从背景、作者切入,比如宋代的很多诗词都与破碎山河相联系等;从具体的环境描写及人物动作等方面切入,具体细节具体分析能发现抒情主体的情感变化等。具体解答时一般的答题模式: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或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分析意境。分析意境就是先描述一番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再用概括的语言总结出其整体上的特色(如氛围特点“孤寂清冷”“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给人的感受,当然意境的分析离不开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4.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鉴赏语言。如果是“炼字炼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应首先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象,然后指出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并分析其效果,必要时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如果是“语言风格”,需用一两个词准确地点明语言特色,举诗中例证具体分析这种特色,表明在表情达意、描绘形象等方面的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解答这类题时,要先简要给语言分一下类别,再根据不同类别分析鉴赏:典故性词语,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作者之用意,诗歌之内蕴,答题时注意采用“委婉”“含蓄”“蕴藏”等词语;描写性语言,确定语体之基调,分析所塑造的意境(其中注意衬托),体会流露的情感,答题时注意采用“准确”“生动”“清新质朴”“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朴实”“隽永”等词语;动作性语言,采用对照法,分析其传神之处,以寻求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答题时注意采用“生动”“简练”“形象”等词语。
(四)掌握表达技巧。熟练地掌握各种常见的表达技巧并准确地识别判定是关键,答题时,要指出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手法)(总述),结合诗句具体的内容来体会运用了技巧的句子或词语,并还原诗境(分述)。明确此技巧(手法)的表达效果,它描写了事物怎样的特点,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地分析评价。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地点明思想感情(伤感、寂寞、闲适等),并点明这种情感产生的原因(如漂泊天涯、思念家乡);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思想感情。
答题时可以:1.置身诗境。通过阅读,置身诗境,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与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借助联想与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
2.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是以意逆志。可以通过理解文辞,揣摩情意。解读过程中,要“识字”,正确理解字义、词义,关注古典诗词中常见词语的特定含义的理解,只有准确解读,才能窥见诗词的意旨、作者的情感。还可以通过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调动我们的主观感受、生活体验,去解读,从诗词中领会生活的情趣。如杜牧《山行》诗中“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妙句,一般说是从中看到了作者心情之悠闲,但有着山行经验的人发现诗人行色匆匆,绝不只是漫步山间悠然看景,“停车”赏看枫林,凸现了霜染枫叶之美,诗人爱赏之深。
(六)古诗词比较鉴赏。比较鉴赏的通常答题格式是:扣住比较角度探究差异,即:(比较对象)A侧重于……,(比较对象)B侧重于……。当然因比较的点不同,答题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比较鉴赏的点主要有:
1.比较创作背景。诗人总是最敏感的,他们往往比一般人
……
新闻是消息、通讯、特写、访谈、新闻评论等体裁的统称,具有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简明性的特点。新闻类文本阅读经常考查消息、通讯、特写、访谈、新闻评论五类体裁。
1.新闻的含义
(1)新闻的定义
新闻的定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说法有上百种之多。比较权威的说法是:新闻是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中所用到的材料大致有三种:一是新闻事实,二是背景材料,三是作者的主观评价。
(2)新闻的概念
新闻有超广义、广义和狭义三种概念。
超广义的新闻是指人与人交往中传播的各种最新信息的综合,比如人们通过电话、信箱、电子通讯工具等传播的信息,街头巷尾的交谈,某则具有新鲜内容的告示、广告等。
广义的新闻是指新闻机构采用一定的传播方式向社会公众发布的消息、通讯、特写等新闻体裁的总称。
狭义的新闻是指消息。
超广义的新闻高考中不会出现,狭义的新闻篇幅短小,可能会在语言运用和表达中有所考查,应该关注的新闻是指广义的新闻,重点研究其中的通讯、特写两种体裁。
2.新闻的基本特征
(1)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要素,是新闻的生命,不真实的新闻就叫谣言。新闻的真实性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
①准确
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必须完全准确真实;对事件的情节描写、数字运用、人物语言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思想变化、感情起伏的介绍也必须准确真实。
②全面
对客观事物报道的时候要全面看问题,不能主观片面。
③深刻
新闻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不能只看表面现象,为假象所迷惑。
(2)时效性
要及时迅速地传达出来以求新鲜、新颖、适时,消息的要求最高,通讯次之,特写最弱。
(3)接近性
包括地理上的接近、心理上的接近。具有接近性的新闻事实,受众才会关心。
3.阅读要求
首先,新闻的内涵比较丰富,所以考生必须掌握相关的文体知识。
(1)消息
①概念:消息又称简讯、短讯或快讯。它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练、最短小的一种体裁。消息的特点是真、短、快。它一般具有六要素。一条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五部分组成。其中不可缺少的是标题、导语和主体。
②基本特征:用事实说话,及时地报道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消息强调及时、快、新,语言简明。
③要素:消息的要素又称“五个W”,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这五个“W”与记叙文的五要素是完全一致的。
④结构:消息的结构形式是多样的,常见的有倒金字塔式、金字塔式、倒金字塔式和金字塔式结合、自由式等。
a.标题:是消息的眼睛。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力求鲜明、概括、准确、生动。形式有三种,就是单行标题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