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点训练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点训练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含解析).doc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点训练: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解析).doc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点训练: 把握传主形象(含解析).doc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点训练: 把握故事情节(含解析).doc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点训练: 分析传记的主要表现手法(含解析).doc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点训练: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含解析).doc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点训练: 分析环境描写(含解析).doc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点训练: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含解析) (2).doc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点训练: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含解析).doc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点训练: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含解析) (2).doc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点训练: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含解析).doc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点训练: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含解析).doc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点训练: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含解析).doc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点训练: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含解析).doc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点训练: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含解析).doc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点训练: 鉴赏小说形象(含解析).doc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点训练: 鉴赏作品形象和艺术(含解析).doc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点训练: 科普文和报告(含解析).doc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点训练: 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含解析).doc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点训练: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含义和重要句子含意及作用(含解析).doc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点训练: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含解析).doc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点训练: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含解析).doc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点训练: 品析艺术技巧(含解析).doc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点训练: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解析).doc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点训练: 探究(含解析) (2).doc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点训练: 探究(含解析).doc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点训练: 探究(含解析)1.doc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点训练: 文化常识(含解析).doc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点训练: 文体与特征+规矩方圆文自成+a(含解析).doc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点训练: 文体与特征+规矩方圆文自成+b(含解析).doc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点训练: 新闻和访谈(含解析).doc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点训练: 信息筛选和内容分析概括(含解析).doc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点训练: 选用、变换句式(含解析).doc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点训练: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含解析).doc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点训练:开头和结尾+凤头豹尾两相宜+a(含解析).doc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点训练:开头和结尾+凤头豹尾两相宜+b(含解析).doc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点训练:拟题+明眸善睐巧传神(含解析).doc
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对点训练:审题与立意+晴空一鹤排云上(含解析).doc
~$同步 2016-2017学年高二数学人教a版选修1-1(第1.1.1 命题) word版含答案.doc
~$同步 2016-2017学年高二数学人教a版选修1-1(第1.1.2 四种命题 1.1.3 四种命题间的相互关系) word版含答案.doc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为什么会不一样,其实还是有标准的。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手段。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身并不是目的,他是为了因此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有人可能就要反驳了:我不要那么多钱,也可以幸福。比如说我读几本好书,就会感到很幸福。其实对后一种人来说,读书就是他获得幸福的手段。
  对于什么是幸福,西方哲学史上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一派叫做“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
  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如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生命需要得到满足那是一种快乐,但是超出生命需要的那些欲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源。约翰•穆勒则强调,幸福就是快乐,但是快乐是有质量和层次的区别的。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在中国哲学里,我感觉,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尤其是庄子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还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快乐。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儒家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的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
  也有哲学家认为,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最典型的就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他说人是受欲望支配的,欲望就意味着匮乏,你缺什么往往就对什么有欲望,而匮乏意味着痛苦。所以,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但是欲望满足以后,人是不是就快乐了呢?非也。欲望满足以后是无聊。叔本华说,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幸福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仅仅从满足身体的、物质的欲望层面来理解的话,幸福确实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超越欲望层面来看幸福,这个观点就不成立了。比如你非常爱读书,你渴望去读那些好书,你知道一些好书在等着你读,那个时候你会痛苦吗?你不会。读完了以后你会无聊吗?不会。你感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你会因此快乐。这就进一步说明,我们谈幸福问题,一定要超越纯粹欲望的层面,要从价值观角度去谈。
  (摘编自周国平《幸福的哲学》)
  下列有关“幸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有人说,幸福好像是很主观的个人感觉。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对幸福的认识也就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B.按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幸福是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各种事情其实都是获得幸福的手段。
  C.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一派认为幸福是身体无痛苦和灵魂无烦恼,而黑格尔等人乃至马克思的主张则与之相反。
  D.西方“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人们在满足自身灵魂、精神的需求后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答案 C
  解析 无中生有。“黑格尔等人乃至马克思的主张则与之相反”错误。由“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可见此选项错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暴露出创意缺乏文化底蕴“拔不了高”和设计不懂国际语言“走不出去”的问题,难以满足产业持续发展的需要。丝路艺术是因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艺术交流而逐渐形成的艺术形式,具有与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飞虎将军”陈纳德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战争中,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其队长则是有着“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
  1937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当时,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他的朋友,在中国担任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常欣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才能,推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并给他寄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5月,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在上海,陈纳德受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宋美龄的接见。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在中国了。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
  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此后,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战术,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同时,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警报系统,以便战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为了增强空军的战斗力,1940年10月,陈纳德赴美招募志愿者。虽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从未放弃。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志愿队组建成功,后被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20日,志愿队在昆明和日军进行第一次正面交锋。日军来犯的10架轰炸机有6架被击落,逃跑的4架中又有3架损于途中。而志愿队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只有1名驾驶员受轻伤。首战告捷,给饱受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当天晚上,昆明各界人士为志愿队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陈纳德深受感动,热泪不禁涌出……报纸头版头条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队的飞机是“飞虎”,“飞虎队”从此成为志愿队的代称。
  次日清晨,陈纳德收到驻扎在缅甸首都仰光的第三中队的报告,说有敌机在附近出没。陈纳德立即复电说:“据过去日本人的惯例,侦察机出现区域的地面重要军事目标,将会在次日,最迟不超过三日遭到空袭,务必严加戒备。”果然不出所料,23日开始,日军连续空袭仰光,飞虎队第三中队和英国皇家空军迎头痛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仰光的连续空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陈纳德也从一个鲜为人知的、退役的美国陆军航空队上尉,成为名扬天下的新闻人物。
  此后,飞虎队又在怒江阻截战、桂林保卫战等战役中,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陈纳德1942年晋升为准将后,主动向中国政府提出停发津贴。1943年晋升为少将,同年12月,成为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1958年临终前又晋升为中将。
  抗战八年,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45年飞虎队解散时,陈纳德受到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在中国,陈纳德还收获了爱情,1947年和中国记者陈香梅喜结良缘。陈纳德的命运和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他所说的,“我虽然是美国人,但我和中国发生了如此密切的关系,大家共患难,同生死,所以我也算是半个中国人”。
  陈纳德去世后,安葬在美国阿林顿公墓。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生前获得的各种奖章和勋章,背面写着“陈纳德将军之墓”七个中文大字。
  (摘编自赵家业《陈纳德》)
  相关链接
  ①抗战初期,美国政府对日本侵华战争持“中立”态度,日本人知道有美国顾问在华帮助中国,要求美国下令让他们离开。美国国务院发布撤回命令,但陈纳德拒不执行,他斩钉截铁地说:“日本人离开中国时,我会高高兴兴地离开中国。”
  (百度百科)
  ②中国人的友谊最宝贵的表现,莫过于在日军占领区冒着生命危险搭救被追杀的美国飞行员和从那些地区不断地送来情报……为了扩建在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那里一下子就聚集了三十余万民工,三个月就完成了全部工程。
  (《陈纳德回忆录》)
  ③1990年,美国发行了纪念陈纳德将军的邮票。当年的飞虎队队员每年军人节都要到华盛顿祭奠他。在中国,重庆要建飞虎队纪念馆,昆明把从城里到机场的一条公路,重新命名为陈纳德路。
  (《北京青年报》2007年11月12日)
  陈纳德的人格魅力是他至今仍被怀念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强烈的正义感,过人的勇气:“七七事变”后立即决定留在中国支援抗战,即使美国国务院发布命令也不撤回;②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克服了重重困难,招募志愿者来华参战;③真诚正直,善良友爱:主动要求国民政府停发津贴,得到陈香梅的爱情,飞虎队队员每年组织悼念活动。
  解析 此题侧重于考查对传主人格精神的概括、分析能力。这道题概括性强,考生宜采用两种方法解题:一是利用原文中概括性的语句(可以是作者议论,也可以是人物之间的评价等)。二是圈点出原文中的相关事件,从中提炼出陈纳德的人格精神。作答时要注意传主的人格精神是多方面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人的“数学传奇”丘成桐
  他22岁获得博士学位,28岁成为斯坦福大学正教授并攻克几何学难题“卡拉比猜想”,并在1983年获得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由于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因此菲尔兹奖也被誉为数学中的“诺贝尔奖”。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刘克峰曾称赞他“创造了一个中国人的数学神话,是一个活着的传奇”。
  他——就是丘成桐。
  初见丘成桐,你会觉得这只是一个普通的邻家老人,而且普通话也说得不太标准。但一经接触,他在中国古典文学上的造诣,以及这位当代数学大师大刀阔斧革新微分几何学的气魄和直面国内学术界一些陋习的勇气,将令你倾心不已。
  昨日下午,丘成桐作为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麓山论坛”学术年会的压轴嘉宾,在长沙和学子们畅谈“研求之乐”。并为这次师大学子之约题词:岳麓书传,百代贤儒仰朱张;楚南人杰,千年王业出湘潭。
  偏爱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
  “年少时我并不喜欢读书。”丘成桐“研求之乐”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定和[注]是个音乐迷
  沈从文
  ①“定和是个音乐迷”,这句话从亲友口中说出时,包含了一种温暖的爱,而且说明定和为人与他一群姐妹兄弟性情癖好的稍稍游离。
  ②我初次见定和还是民国二十年以前。他正在美专学习图案画,对于照相特别发生兴趣。可是图案画在中国,提倡者既不知从中国的铜玉木石和丝毛织物艺术品参考取法,又缺少用欧美精美图案作底子,且当时作用仅限于供应上海商业市场商品标志的需要,无前途可想而知。照相又只是从光影分配布置中见巧的艺术,其艺虽巧,学成亦不甚困难。蕴藏于定和生命中的特长,即那点混合了忧郁幻想与奔放热忱而为一,对艺术几乎近于宗教虔敬的情绪,欲消纳它,转移它,当然只有用无固定性音符捕捉热烈而缥缈观念、重新组织加以表现的音乐,方可见功。定和因此就改学了音乐。这过程实由着迷起始,音乐迷的称呼即由此而来。
  ③二十六年春天,有位常走江湖的西洋朋友从上海过北平旅行时,他告诉我认识了一个朋友,这人名张定和。认识以后从名姓上才想起一定是我的亲戚,这位西洋朋友说,定和身上的可爱处就是那点超越功利世故的单纯气质,他觉得这是当时中国青年少有的气质。他们那时一同住在法租界霞飞路附近一条马路上,各据一小房,比邻对窗,原本不相识。西洋朋友虽热爱人生,可不惯在已够骚乱的上海弄堂房子中从耳朵浸入西洋古典音乐。定和却刚好买来一个廉价收音机,又借来个留声机,把两种刺激耳膜的玩意儿,终日轮流开放,闹得个神经质的朋友简直要神经衰弱。最不能使洋先生原谅的,也许还是定和午夜以后还在窗边手舞足蹈的狂态:一脑子古怪欲迸而未迸的狂态。这个有修养的老洋人真上了火,皱了个八字眉摇头说:“嗐,艺术家,你难道当真已经和地球那边有些人一样,为音乐着了迷吗?”过不久,他们在法租界的小饭馆同吃饭时,偶然有了说话的机会,一谈天,才知道定和原来当真是个音乐迷。肖邦、巴赫、莫扎特,或这位或那位,总之,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早已把定和征服了。他的可爱处就是那点狂与痴混合作成的无可比拟的忠诚,简直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这位久住中国的洋先生说:“这性格太可爱了。我就想不到十五岁就玩政治、二十岁就吃政治饭的早熟的中国青年中,还有你这么一个天真烂漫的人!”从此他们成了好朋友。
  ④九年前的八月二十一,上海战事正十分激烈。定和担心他的乐谱会丧失,抱了一堆不值钱的物事,由上海回到苏州家中。看看家中那一房子旧书,那几大箱旧画,以及那些老式大皮箱中的世传的珍贵古玩、貂褂狐裘,觉得不拘是什么,都在战争中无意义,存在或遗失,对于他都无多关系。临走时,只是抱了那一捆沉甸甸的旧乐谱,上路向后方跑。苏州,合肥,武汉,一直跑到重庆,知道音乐迷的资格还存在,方才停住放了心。身边除了一堆使个人发迷的乐谱外一无所有,好,那就啃乐谱吧,于是在国立戏剧学校教音乐了。这就是他后来作曲和近十年话剧发生重要关联的原因。过不久,他又离开了剧校,转入重庆中央广播电台,任作曲专员,定期将新作的抒情歌曲,或与战争时事有关的新歌曲,由电台广播。
  ⑤在困难的局面下,对伟大文学能产生如何作用,我不免感到困惑——可是却保留一点希望,即文学或其他艺术,尤其是最容易与年青生命结合的音乐,此一时或彼一时,将依然能激发一些人做人的勇气和信心,使之对一切不良现实所形成的信仰敢于怀疑,承认以外还知否定,于明日将来接受更大挫败时,始终不至于随便倒下或退逃躲避。这点希望使我想起“音乐迷”三个字的庄严意义。定和的年龄刚过青年而转入壮年时代,过去的“迷”既已证明了迷的收获,而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
  (选自《沈从文全集》,有删改)
  [注] 定和,即张定和,著名作曲家,沈从文夫人张兆和的三弟。
  本文第②段介绍“我”与定和初见时的情形,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交代了定和选择音乐的过程和原因;(2)引出“音乐迷”的由来,呼应题目。为后面写他对音乐的痴迷做铺垫。
  解析 通读第二段后分析提炼段落内容可知,定和转为学习音乐的原因,突出了他对艺术的虔敬及其艺术情怀,并且点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张岱年: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
  李存山
  张岱年1909年出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1995年,86岁高龄的张岱年忆起一生中几个难忘的“第一次”时说:“最有意义的第一次是1945年8月15日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这是平生感到最大快乐的第一次。”
  ……
  经典好题练兵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经过了九十年的沧桑漂泊,一位诗人终于站在了上帝的面前,上帝很纳闷地问他:“我让你这一生经历这么多坎坷蹉跎,承担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奇怪的是你一直都面带笑容,你能告诉我你是如何做到的吗?”诗人淡然微笑:“告诉苦难,我们是糖。”
  请根据上述材料,结合自身实际,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明确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示例:(1)以从容之心直面苦难人生;
  (2)苦难背后是人生的甘甜;
  (3)在苦难中挑战人生。
  -名师解语-
  对于本题而言,考生运用抓关键词句法就可明确该材料作文的立意。材料最后诗人的那句话“告诉苦难,我们是糖”便是关键语句。“苦难”与“糖”,一苦一甜,相互对立,又相互中和。“糖”在材料中可以有多种理解,因此考生可以得到多种立意。把“糖”理解为从容、乐观的心态,可以立意为面对苦难,要有从容的心态;把“糖”理解为接受挑战,可以立意为品读苦难,在苦难中勇于接受挑战;把“糖”理解为生活中的调味品,可以立意为人生虽有苦难,但我们要从苦难的人生中品尝到“甜”。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匹黑马对众多千里马说它想去寻找伯乐,但这些马都讥笑它。黑马仍然出发了。尽管路途中遭到了很多马的嘲笑,但黑马仍奔跑着。虽然辛苦,但黑马不仅没有消瘦,反而因为长久的奔跑变得更加强壮,腿脚也更有力了。黑马跑了许多路,还是没有找到伯乐,于是它开始往回跑。
  黑马回到原来的地方,众马幸灾乐祸地问它:“你找到伯乐了吗?”黑马说:“我虽然没有找到伯乐,但发现自己就是伯乐。”众马听得似懂非懂,便问道:“自己就是伯乐?”黑马说:“作为一匹马,不能等伯乐来发现自己,要自己发现自己,自己成就自己!”这回,众马懂了。
  就在黑马回来不久,伯乐来了,并把黑马推荐到皇宫去了。
  请联系生活,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拟题目,明确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示例:(1)经受历练的人生最美;
  (2)嘲笑打击是前进的动力,不应惧怕来自他人的不解;
  (3)与其等待机会,不如主动出击寻找机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