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550+11630+15480字。
第一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
俄国作家契诃夫除了和各方面的人物广泛接触,听取他们的语言外,还常常把这些语言记录成笔记。这种笔记,后来遗下了十大本,人们发现其中只有很小一部分曾被采用到作品之中。这真是“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了。契诃夫还有一个本子,专门记他平日想到的美妙的形容词语,以备不时之需。契诃夫为了写专制制度下的牺牲者,曾经到流放犯云集的萨哈林岛(库页岛)居住过三个月,把他和大量流放犯、移民的谈话记录在许多卡片上,作为写作小说的参考。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房间里,不论是窗帘、橱柜、床头、还是镜子,到处都挂着一串串的小纸片,形成了奇怪的装饰。原来这些东西是杰克•伦敦写作的参考资料。每片纸上都写着各种词、生动的譬喻等有用的资料。他为了深入了解英国贫苦者的生活,有一次特地远渡重洋到伦敦去,换上流浪汉的衣服,在衣角缝上一个英镑以备不时之需,然后混入东伦敦的贫民区去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和贫困潦倒的最下层的群众生活在一起,了解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声音……
由此可见,写作素材需要积累,更需要对其进行有效处理,才能更好地运用到文章中。
1.根据课本中的材料,请谈一谈你对“素材是什么”的理解。
【答案】 一般认为,素材就是文学、艺术的原始材料,就是未经总括和提炼的实际生活现象。广义的素材泛指客观世界的一切生活现象,从作者获取素材的不同途径来看,素材可以分为直接素材(如自身经历的事情)和间接素材(如图文资料)。
2.影响作者对素材不同处理的因素是什么?
【答案】 是认识。
不同作者因认识不同会导致对素材的使用不同,即便是同一作者,因认识的变化对素材的使用也会变化。
3.怎样使素材由零碎的材料成为有机整体?
【答案】 找出联系,经过分析再加以综合。
先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各个部分,
……
第二节 材料的有机转化
清代诗人袁枚的诗句清新自然, 自成一格。他说:“我的诗之所以有自己的风格,绝无古人口气,是我善于向生活中的平凡人学习。连乡村的牧童都是我的老师,我最动人的诗句其实就是他们的言语。”有一天,袁枚在花园中散步,一位老园丁走过来对他说:“你看霜雪这么大,天气这么寒冷,有些花木却不怕。这不,梅树全是一身花呀! ”袁枚听了很受启发,写出了“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厚一身花”的动人诗句。还有一次,和他一块赏梅的老和尚对他说:“梅花开得正盛,可惜你却带不走啊! ”后来袁枚在给朋友送别的诗中写道:“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他不就化用了那老和尚的话语吗?
袁枚将生活中积累的写作材料,经过艺术化的加工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诗句,获得后世的赞誉,这个创造的过程就是材料的有机转化。
1.记叙文和议论文对材料的转化有什么不同?
【答案】 (1)手法不同。同一材料,借助描写、叙述等手段加以扩展,就成了记叙文;借助简缩、论证等手段,就成了议论文。
(2)侧重点不同。材料在记叙文中是主体,而在议论文中需要提炼压缩,变成一个例证。
2.材料变成议论文中的例证,需要考虑哪几方面因素?
【答案】 (1)把握、交代清楚必要信息。
(2)考虑读者的知识背景,详略得当。
(3)突出相关内容,过渡自然。
3.材料根据文体和观点不同在转化时应注意哪几点?
【答案】 (1)善于运用“始发叙述”。
(2)学会使用“连接句”。
(3)灵活处理。
4.什么是“始发叙述”?
【答案】 始发叙述,指在阅读原材料的基础上,从写作需要出发,对原材料进行适当调整后进行的叙述。因为是用在文章的开头,所以叫“始发叙述”。
5.如何运用“始发叙述”?
【答案】 (1)要完全把握住关键信息,避免把话说得没头没脑。
(2)转述要加以选择,删除冗余信息。
6.如何巧妙使用连接句?
【答案】 (1)可以直截了当地进入论题,语言简洁。
……
第三节 材料的压缩与扩展
俄国杰出的寓言作家克雷洛夫对自己的作品总是不断地加工修改,直到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形象生动为止。例如,他的寓言《杜鹃和雄鸡》的草稿有两百多行,而后来发表的这篇作品却只有21行。
英国诗人拜伦的诗作热情奔放,极具感染力。在写作过程中,诗人总是激情满怀。在作品交付出版后,燃烧的激情常常让他把稿件抽回来重新修改,并不断补入新
的诗句,甚至有时是在出版前的最后一分钟。他的《英格兰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一诗,先后费时一年,但是当诗稿交到出版者手中以后,他还是余兴未尽,又酣畅淋漓地补了一百多行诗句。
由此看来,脍炙人口的作品往往是由作家运用魔术般的思维将材料压缩或扩展而得到的。
1.作家巴金的两段对同样的景色描写有什么不同?各自表达的效果如何?
【答案】
段落 手法 表达效果
A段 排比、白描 简洁明朗
B段 比喻、排比、对偶、渲染 丰富、细腻、生动
2.写“读后感”时应注意什么?
【答案】 (1)写“读后感”关键是把感受写好。
(2)一定要压缩后再复述原文。
(3)压缩的内容要与“感受”相对应。
3.怎么区分“必要信息”、“次要信息”和“冗余信息”?
【答案】 (1)“必要信息”就是必须让读者知道的内容,包括必要的背景知识和让读者知道的主要内容。
(2)“次要信息”指为了读者理解必要信息而提供的辅助性内容。
(3)“冗余信息”是指不传递实质性信息或没有提供新信息的话语。
但是,这三者不是固定不变的,此文中的“必要信息”在另一文中可能就变成了“次要信息”或“冗余信息”,决定变化的根本因素是写作的需要。
4.扩展常用的方法有哪些?扩展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1)常用方法:一是强化,二是阐释。
“强化”是在原有信息的基础上,利用描写或修辞手段将其整体或一部分加以扩充。“阐释”就是对原有信息进行解说、阐发和补充。
(2)扩展的作用主要是加深读者的印象,让作者所希望传递的思想情感能够更好地印在读者的脑海里。
技法一 材料压缩的方法
[技法•点拨]
压缩的关键在于内容的选择,为此,我们要能够区分三种信息:必要信息、次要信息和冗余信息。
信息种类 内涵的不同 在压缩过程中的处理方式
必要信息 必须让读者知道的内容。由必要的背景知识和要让读者知道的主要内容两部分组成 保留
次要信息 为了让读者理解必要信息而提供的辅助性内容 尽量减少
冗余信息 不传递实质性信息或没有提供新信息的话语 大力芟除
当然,必要信息、次要信息和冗余信息不是固定不变的,决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