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小题,约14120字。

  唐山市2017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最早源于《唐律疏议》。唐廷诏今集体编纂的《唐律疏议》说:“商鞅传授,改法为律。”《唐律疏议》为官修,既有奉诏的政治权威,也有专业人士,更有大量可资借鉴的官方文献、民间私家著述与收藏,该不是部分人的即兴创造。老辈法史学者与当代多数法史学者普持此说。
  但是,更权威的历史文献却对此事件均无记载,一些人便以为此说“并无确证”,当存而不论0 1975年《睡虎地秦墓竹简》出土,证实了秦《法经》和秦律的存在,秦国“改法为律”成为了不争的事实,也为商鞅“改法为律”提供了间接证据。然而,反对者依据商鞅同时代文献中,无法律之“律”解,《商君书》及秦汉史集又未见“改法为律”痕迹,断定《睡虎地秦墓竹简》不足为据,“改法为律”当在商鞅死后。
  其实,“律”作为法律、法令,起始于战争中的军律,而军律来源于音律。战鼓之音为军令,配以军功赏罚之率(“率”同“律”),最终演变成法律之“律”。它的出现,至晚不迟于商代。殷商甲骨文就有“师惟律用”,商周之际的《易经•师卦>也有“师出以律”。秦国“改法为律”是将军纪、军令之律以法律形式拓展到各个领域,即“以军法之律,移刑典之称”。
  《商君书》中“律”字五见,仅从《商君书》之“律”来看,其一为兵律,其余均为与土地相关之法律。这说明“律”已非单指乐律,而是兼指兵律、法律,与其它同时代著述之“律”指乐律者不同。
  《睡虎地秦墓竹简》律文涉及机构及官吏,绝大部分称“县”、“今”、“丞”,未见“丞相”之名。据《史记•商君列传》与《史记•秦本纪》载,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卑)始“为县,置今、丞”。这反映了出土秦律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商鞅秦律的内容。《史记•秦本纪》载惠文王之子武烈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初置丞相”。据1980年在四川青川县出土的战国秦墓木牍载,武烈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王命丞相“修《为田律》”。<为田律》行之既久,故而修订。那么,秦律出现的年份是否与商鞅主持变法的时间(公元前359-338年)大体一致呢?
  《睡虎地秦墓竹简》的“法律答问”里引一条律文时用了“公祠’’一词,而解释的部分则用了“王室祠”。吴建瑶指出:“研究秦简的学者认为,律本是在秦称王前制定的.故称公祠,解释则作于称王之后,故改称王室祠,所引用的律文很可能是商鞅时期制定的原文。我们知道,秦孝公之子惠文王于公元前324年称王,这条律文的制定时间不应晚于此年。”惠文王称王的年代与商鞅被车裂的公元前338年只相隔14年。由此是否可以推断,秦“改法为律”活动即施行于商鞅变法期间?
  (节选自武树臣《秦“改法为律”原因考>,选入时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改法为律”之说,因缺乏更权威的历史文献记载而引起少数学者的质疑,《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出土,改变了这个局面。   
  B.老辈学者与当代多数学者信奉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是因为《唐律疏议>为官修,具有官方的严肃性与专业的权威性。   
  C.  《睡虎地秦墓竹简>为秦国“改法为律”的真实存在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但没有发现商鞅“改法为律”的明确说法。   
  D.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最早见于唐廷诏令集体编纂的《唐律疏议》,此前的历史文献均没有出现这样的历史论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律”作为法律、法令含义的出现,至晚不迟于商代。甲骨文中的“师惟律用”与《易经•师卦>中的“师出以律”是有力的证据。   
  B.设县置令丞应在秦孝公十二年,而《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律文出现“县”、“令”、    “丞’’,这反映了出土秦律保留了商鞅秦律绝大部分内容。   
  C.  《商君书》“律”字出现了五次,其一是指兵律,其余则均为与土地相关之法律,这与同时代著述中的“律”字含义有着明显的区别。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庐山瀑布云  陈世旭
  昨天中午,院长老廖突然接到从青海来的电话,说地质学家彭工当天下午到达山下的火车站,请他接站。老廖一下懵了头。疗养院的车送疗养员去了山下的风景点,傍晚才回来。留在家里的一辆备用小车,被韦局长要去了。韦局长所在的那个省的科技局在疗养院基建的时候给过许多支持,他不好意思让人家觉得怠慢。   
  彭工,老廖没有见过,却很熟悉,有关他的报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