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3020字。
吉安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2017.01
语 文 试 卷
(测试时间:150分钟 卷面总分:150分)
第I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将诗和志并联在一起,即用诗之际牵连旁及用诗者的志,这是春秋时期流行在社会上层贵族圈子内的风气,《左传》称为“赋诗言志”。见于文献的春秋时期“赋诗言志”的风气,最为基本的社会功能在于强化贵贱品类的等级差别。虽然从有诗以来,就存在“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贫贱者亦可以作诗抒愤,但赋诗作为贵族圈内的高雅礼仪活动,却是与此大大不同。能熟练地赋诗是春秋时代上流社会圈子的准入证明,也是公卿贵族必须具备的人生修养和社交技能。
另一方面,赋诗言志能够在公卿士大夫贵族圈内兴盛起来,亦在于它能有效地为贵族生活服务。频繁而多样化的跨国社交衍生了人与人之间试探、识别、比拼、较量的必要。既要彬彬有礼,不失贵族体面,又要明白来者的意图,知晓对手的斤两。于是赋诗言志应运而生。
战国时期,列强兼并、礼崩乐坏,赋诗的风气荡然无存。赋诗言志作为完整的文化形式已不复存在,但作为文化精神毕竟还是沉淀下来,积累下一些重要的遗产。
首先是诗之高贵性的肯定和风雅趣味的追求。诗的高贵性,不能从诗文本的内部获得答案,它是历史实践的产物,是积淀而成的。三百篇后来被称为“诗经”,被视作诗的正统的集大成,这显然与这些诗从西周到春秋数个世纪,经由社会精英——公卿士大夫——反复讽诵,表达心志,并以之为人生必备教养,以之为跨国社交的本领而有莫大关系。三百篇乃至诗的高贵性,完全是奠基于赋诗言志风气的浸润。诗的高贵从来都不是自然如此的,而是在赋诗言志的社会环境中逐渐生成的。至于风雅趣味价值的形成,也是在赋诗言志的反复实践中积淀下来的,于是便形成一种集体性的趣味追求。
其次是诗志互通。诗通于志而志亦通于诗,即《毛诗序》所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由于诗志互通,而志是高下有别的,当要论定诗的价值时,便可以通过它表露的志的高下而得到决定。借诗观志,在赋诗言志风气流行的时候,与古诗原意并没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当赋诗的风气成为过去,诗不再能赋而只能解的时候,借诗观志所积淀下来的传统便转向观作诗者之志了。
最后,诗的解释活动的根本意义在于知人物、明世事。赋诗言志虽然不同于今天诗歌的个人阅读或当众朗诵,但依然可以将它看作广义的诗的解释活动。其一,它是借古人之诗进行的;其二,它也是释义的。赋诗言志积淀和培育了一种对于诗的文化惯性:通过诗来知人明事。即使后来,赋诗言志的风气不存在了,这种文化惯性仍然在持续,它只是由观赋者之志转向观作诗者之志。诗文本这时候似乎有了重要性,但其实不是,文本只是用来循迹返本的工具,释义活动继续航向由文化惯性确定的目的——知人明事。
(摘编自林岗《诗志论及其回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传》所说的“赋诗言志”就是在用诗的时候涉及用诗者的志,这是春秋时期流行在社会上层贵族圈子内的风气。
B.春秋时期,赋诗是贵族的高雅礼仪活动,它与贫贱者的作诗抒愤有很大的区别,能熟练地赋诗是贵族必须具备的人生修养和社交技能。
C.频繁而多样化的跨国社交既要表现贵族的体面,又要明白交际对象的意图,而赋诗言志正适应了这种贵族生活的需要。
D.虽然战国时期,赋诗言志已经烟消云散,其文化形式也已灰飞烟灭,但它的文化精神作为重要的遗产最终还是被继承了下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诗三百”之所以被称为“诗经”,是因为它是正统诗歌的集大成者,与几个世纪来经由社会精英等人反复讽诵,表达心志等分不开。
B.三百篇乃至诗的高贵性,是在赋诗言志的社会环境中逐渐生成的,决非自然生成。风雅趣味在反复实践中成为了一种集体性的趣味追求。
C.《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可证明诗与志是互通的,人们可以借诗观志。诗表露的志的高下决定了诗的价值的大小。
D.虽然借诗观志在赋诗言志风气流行的时候与古诗原意并没有紧密的关系,但是后来在诗不再能赋而只能解的时候,借诗观志的传统便转向了观作诗者之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文献记载来看,“赋诗言志”的风气出现在春秋时期,可用于区分人的社会地位的高低。熟练地“赋诗言志”是进入上流社会的通行证。
B.肯定诗的高贵性,追求风雅趣味,互通诗志,以知人明事为目的的解诗释义,作为古代“赋诗言志”的文化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的文化遗产。
C. 当今,个体阅读或当众朗诵诗歌虽然与赋诗言志不可同日而语,但还是能够将赋诗言志当作是广义意义上的解诗释义活动。
D.通过诗来知人明事是受赋诗明志影响的一种对于诗的文化惯性,这种文化惯性至今依然延续着,并且发生了向观作诗者之志的转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王安忆的世俗与诗意
宋庄
①每个城市的世俗各有特色,上海的世俗生活在作家王安忆的笔下,演绎出活色生香。假若用法国思想家罗兰·巴尔特的符号学原理来诠释,那么王安忆因其独特的书写,成为上海的某种不可替代的标志性符号。
②“人自然要在某一个地方生活,上海恰恰是我生活的地方。我个人觉得我的写作同上海这座城市有着很辩证的关系。”王安忆说,上海给她提供了基本的写作素材。她在这浮世繁华的现代化城市中,以细腻饱满的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