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 高一下学期语文课外拓展训练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 高一下学期语文课外拓展训练(七)试题.doc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 高一下学期语文课外拓展训练(二)试题.doc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 高一下学期语文课外拓展训练(九)试题.doc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 高一下学期语文课外拓展训练(六)试题.doc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 高一下学期语文课外拓展训练(三)试题.doc
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课外拓展训练
高一年级(下)语文(二)
命题人:马玉琢 审题人:井绪山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自然美
李泽厚
就美的本质说,自然美是美学的难题。各派不是认为自然无美,美只是人类主观意识加上去的,便是认为自然美在其本身的自然条件,与人类无关。对这个问题,我当年提出了“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亦即“自然的人化”说。
但“自然的人化”说却一直遭到误解和反对。它常常被人们从字面含义上肤浅地理解为被人力开发了的自然对象。其实,“自然的人化”可以分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这是狭义的自然人化。而我所说的,是广义的概念。天空、大海、沙漠、荒山野林,没有经人去改造,但也是“自然的人化”。因为“自然的人化”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自然的人化”不能仅仅从狭义上去理解。人所培植的花草等,也确乎是关的,但社会越发展,人们便越要也越能欣赏暴风骤雨、沙漠、荒凉的风景等等没有改造的自然,越要也越能欣赏像昆明石林这样似乎是杂乱无章的奇特美景,这些东西对人有害或为敌的内容已消失,而愈以其感性形式吸引着人们.,人在欣赏这些表面上似乎与人抗争的感性自然形式中,得到一种高昂的美感愉快。所以应该站在一种广阔的历史视野上理解“自然的人化”。此外,还有人经常把“自然的人化”解释为比拟性的,将自然对象赋予人的想象、情感、意会,如把松、竹、梅比作人的清风亮节,将自然对象作为人格的理想等等。,这是康德讲的“道德的象征”。这样理解“自然的人化”只能是种借用。
社会美有历史尺度问题,自然美亦然。那么,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的历史尺度。又如何理解和计算呢?这个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大体从何时开始的呢?
首先要指出,狭义的“自然的人化”是广义的“自然的人化”的基础,是使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改变的根本原因.原始人为什么不能欣赏山水花鸟,就是因为当时狭义的自然人化水平即生产力水平,使他跟自然的关系不存在那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在狩猎的时代或狞猎的原始民族中,大概只有某些种类的动物成为人类活动和意识的对象,其他的自然事物不是与人无关,便是与人敌对.、农业社会之所以是人类历史的最大进展也正在于它使人类安居,并循天时、地利而延续着巩固着秩序化的生活,众多自然事物和整个大自然逐渐成为人类生活活动的真正的客观环境、条件、资源、工具,从而成为对象。这虽然还不是审美对象,却是它们日后成为个人审美对象的前提基础和根源,即是说,它们开始获有了美的本质,具有了审美性质:可见,“自然的人化”作为哲学美学概念,只涉及美的本质,它是山水花鸟、自然景物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的最后根源和前提条件。至于具体的自然景物如何和何时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则属于历史具体地逐一研讨的实证科学问题。
(选自李泽厚《美学三书》,有删改)
1.下列是关于作者对“自然的人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的人化”是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分狭义的“自然的人化”和广义的“自然的人化”两种含义。
B.狭义的“自然的人化”作为广义的“自然的人化”的基础,是使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改变的根本原因。
C.“自然的人化”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其感性形式吸引着人们的对人有害或为敌的没有改造的自然。
D.“自然的人化”是一个哲学美学概念,是自然景物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的最后根源和前提条件。
2.下列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的历史尺度”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原始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使他还只能停留在狭义的“自然的人化”的层面上,还不能做到欣赏山水花鸟等广义的“自然的人化”。
B.在狩猎的时代或狩猎的原始民族中,很多自然事物不是与人无关,便是与人敌对,大概也只有某些种类的动物能成为人类活动和意识的对象。
C.由于农业社会能使人类安居,才使众多自然事物和整个大自然逐渐成为人类生活活动的真正的客观环境、条件、资源、工具,从而成为“自然的人化”的对象。
D.农业社会让已经成为对象的众多自然事物和整个大自然开始获有了美的本质,具有了审美性质,是日后成为个人审美对象的前提基础和根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自然美这个美学的难题,作者认为,自然美在其本身的自然条件,与人类无关,美只是人类主观意识加上去的。
B.作者认为,“自然的人化”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没有经人改造的天空、大海、沙漠,也可以是“自然的人化”。
C.作者认为,把“自然的人化”解释为比拟性的,将自然对象赋予人的想象、情感、意会等等,只能是一种借用。
D.作者认为,具体的自然景物如何和何时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不属于哲学美学研究的范畴,它是需要实证的科学问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揭傒斯,字曼硕,龙兴富州人。父来成,宋乡贡进士。侯斯幼贫,读书尤刻苦,昼夜不少懈,父子自为师友,由是贯通百氏,早有文名。大德间,稍出游湘、汉,程钜夫、卢
……
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课外拓展训练
高一年级(下)语文(六)
命题人:陈静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称谓的变迁和含义
“中国”这两个字最早发现是在一件青铜器上,考古学家称之为“何尊”,它是1963年在陕西省宝鸡县被发现的。
尊上面有铭文,铭文上面出现两个字,就是我们现在看到最早的“中国”二字。铭文中叙述了这样的大意:武王在攻克商朝首都后,举行了一个隆重的仪式向上天报告:“我现在占有了中国,准备把它当做自己的家,并且统治那里的民众”。
中、国这两个字最早都是象形文字。“中”本来是一面特殊的大旗,是商朝人为召集他的部队和民众集合用的标志。由于集合时这面旗帜总是处于中间,以后就衍生出中心、中央、最重要的等意义。
“国”(繁体写成國)也是一个象形文字。中间的口表示人,有几个口就是几个人,所以称为人口。口下面的一横杠表示一片土地,无论生活或生产都离不开自己的土地,所以还得有人拿着戈守卫。为了更安全,需要在四周筑上一道城墙。所以国实际上是有围墙围起来的,有人守卫的一个居民点,一个聚落,一座城。
“中国”的含义就是在很多国里,处于中心的、最重要的国,这就是中国。商与西周的国都很多,春秋初期还有1000多个。在这么多国中间谁有资格称为“中国”呢?只有最高的统治者,比如说商王以及后来的周王,他们居住的地方才有资格称为中国,“中国”是天子所在的国。
但东周时天子的地位名存实亡,各诸侯国间相互吞并,国的数量越来越少,国土却越来越大。到战国后期,只剩下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和若干小国,所以诸侯都开始以中国自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秦朝,称皇帝,自然也自称中国了。以后历代王朝都自称为中国,连入驻中原的少数民族,或者与中原关系密切的政权也都自称中国,中国概念从一个点扩大到整个国家,甚至包括边疆的少数民族的政权。比如契丹人建了辽朝,到辽朝后期,也认为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南北朝时,南朝、北朝都称自己为“中国”,而骂对方是“索虏”“岛夷”,隋、唐统一以后它们都成了“中国”一部分。“中国”实际上成了这个国家的代名词,但各朝都有自己的国号,如清朝称大清、大清国。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开始有了“中华”和“中国”两种简称,以后基本都是用中国了。
在古代,中国的民族含义等同于华夏诸族或者汉族,与之对应的称呼是“蛮”“夷”“戎”“狄”,比如“南蛮”“东夷”“西戎”“北狄”,或者“蛮夷”“夷狄”。文化上的含义也只指华夏、汉族的文化,不包括其他民族。今天的中国当然应该包括组成中华民族的各族,而广义的中国文化也应该包括56个民族的文化。
历史上,中国的地理概念往往等同于中原,但这个中原并没有明显界限,并不一定就是河南省,甚至更大范围,都可以称为中原,如山东、山西、陕西、河北、安徽等地。
“中国”两个字从3000多年前发展到今天,与中国的国土、人口、民族、文化、历史密切相关。中国所蕴含的意义,不是简单以多少万平方公里或者地理坐标所能诠释的,是一部活生生的国家和民族发展史。 (有删节)
1.下列关于“中国”二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中国”二字最早发现是在一件被考古学家称为“何尊” 的青铜器上,该青铜器是1963年在陕西省宝鸡县被发现的。
B. 武王在攻克商朝首都后,举行仪式向上天报告,并铸尊记事,尊上铭文就记载了武王已占有了中国,将把它当做自己的家并统治它这件事。
C.“中” 字最早是象形文字,本指商朝人为召集他的部队和集合民众的大旗,因集合时旗帜总是处于中间,又衍生出中心、中央、最重要的等意义。
D.“国”的本义比现在“国家”的范围小得多,是指有人口、有土地、有人守卫、四周有城墙的一个居民点、一个聚落、一座城。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商与西周时期的国很多,只要处于中心的、最重要的国,就有资格称为“中国”。
B.东周时天子的地位名存实亡,各诸侯国相互吞并,国土面积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
……
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课外拓展训练
高一年级(下)语文(三)
命题人:李培馨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褚无量,字弘度,杭州盐官人。幼授经于沈子正、曹福,刻意坟典,尤精《礼》、司马《史记》。擢明经第,除国子博士,迁司业兼修文馆学士。中宗将南郊,诏定仪典。时祝钦明、郭山恽建言皇后为亚献①,无量以不副礼而固争,时左仆射韦巨源佐钦明,故无量议格。
玄宗即位,迁左散骑常侍兼国子祭酒,封舒国公。母丧解,诏州刺史薛莹吊祭,赐物加等。庐墓左,群鹿犯所植松柏,无量令毋捕杀之,但号诉日:“山林不乏,忍犯吾茔树耶?”自是群鹿驯顺,不复枨触。无量为终身不御其肉。丧除,召复故官。
开元五年,帝将幸东都而太庙坏,姚崇建言:“庙本苻坚故殿,不宜罢行。”无量鄙其言,以为不足听,乃上疏曰:“王者阴盛阳微则先祖见变今后宫非御幸者宜悉出之以应变异举睃良撙奢靡轻赋慎刑纳谏争察谄谀继绝世②则天人和会,灾异讫息。”帝是崇语,车驾遂东。无量又上言:“自古受命之君,必兴灭继绝,崇德报功。故存人之国,大于救人之灾;立人之后,重于封人之墓。愿到东都,收叙唐初逮今功臣世绝者,虽在支庶,成得承袭.”帝纳其言。
初,内府旧书,自高宗时藏宫中,甲乙丛倒,无量建请缮录补第,以广秘籍。天子诏于东都乾元殿东厢部汇整比,无量为之使。因表闻喜尉卢馔、江夏尉陆去泰、左监门率府胄曹参军王择从、武陟尉徐楚璧分部雠定。卫尉设次③,光禄给食。又诏秘书省、司经局、昭文、崇文二馆更相检雠,采天下遗书以益阙文。不数年,四库完治。
卒,年七十五。帝闻悼痛,赠礼部尚书,谥日文,葬事官给。
(节选自《新唐书•褚无量传》,选入时略有删改)
【注】①亚献,祭祀时第二个献酒称“亚献”。②绝世,断绝禄位的世家。③设次,
设置帐棚,供临时居处。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者阴盛阳微/则先祖见变/今后宫非御幸者宜悉/出之以应变异/举睃良/撙奢靡/ 轻赋/慎刑/纳谏争/察谄谀/继绝世/
B.王者阴盛阳微/则先祖见变/今后宫非御幸者/宜悉出之以应变异/举睃良/撙奢靡/ 轻赋/慎刑/纳谏争/察谄谀/继绝世/
C.王者阴盛阳微/则先祖见变/今后宫非御幸者宜悉/出之以应变异/举睃良/撙奢靡/ 轻赋/慎刑/纳谏/争察谄谀/继绝世/
D.王者阴盛阳微/则先祖见变/今后宫非御幸者/宜悉出之以应变异/举睃良/撙奢靡/ 轻赋/慎刑/纳谏/争察谄谀/继绝世/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坟典,“三坟”“五典”合称,指“三皇五帝”之书,后转为对古代典籍的通称。
B.擢,这里是提升官职之意。古代表升职的专有词还有:升、晋、迁、陟、加等。
C.南郊,古代帝王于南郊祭祀天神,是神化王权、加强统治的一种国家宗教仪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