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60字。
《蜡烛》教学设计
杜周平
设计简说
本文是一篇战地通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在炮火烧灼的战场上,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冒着炮火掩埋牺牲了的苏联红军战士,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在了红军战士的坟头。本设计力图让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文章、文学和文化的角度走进文本,点燃智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是谁在炮火中掩埋了牺牲的红军战士?是谁点燃了这支永不熄灭的蜡烛?从柔和的烛光中我们看见了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概括全文内容。点拨: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要素来概括。
三、发现问题
把阅读学习中问题的发现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小组先合作研究讨论,然后到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问到的平常教学中容易忽视的问题:
1.这个故事是真的吗?
2.老妇人为什么不等战斗结束后再掩埋牺牲了的红军战士?
3.连长眼看着老妇人的一举一动,为什么他不命令战士们去制止她或者去帮助她?
4.老妇人为什么住在瓦砾下的地窖里不走?
5.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呢?
6.为什么多次写到老妇人的“黑围巾”?
7.课文中为什么多次重复写德军不停地开炮及爆炸声?为什么炮弹总是炸不到老妇人?
8.为什么老妇人把“结婚喜烛”点在“坟堆”上?为什么她不做一个简单的十字架呢?
四、探究问题
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从文章、文学、文化三个方面进行归类,师生一起探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