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9540字,答案扫描。

  河南省豫南九校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考评
  语文试题
  整理制作:青峰弦月工作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古往今来,文艺巨制无不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魅力无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福楼拜说,写《包法利夫人》“有一页就写了5天”,“客店这一节也许得写3个月”。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正是有了这种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好的文艺作品才能打造出来。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有容乃大,无欲则刚;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大凡伟大的作家艺术家,都有一个渐进、渐悟、渐成的过程。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就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即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即便是“人憔悴”也心甘情愿,最后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创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同创新能力不足很有关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多处讲到,作家要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唐代书法家李邕说:“似我者俗,学我者死。”宋代诗人黄庭坚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要将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我国少数民族能歌善舞,长期以来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艺成果,这是我国文艺的瑰宝,要保护好、发展好,让它们在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努力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除了要有好的专业素养之外,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处理好义利关系,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
  (摘编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02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艺术家们,应当怀有使作品变成精品的创作追求,努力追求思想的精深、艺术的精湛和制作的精良。
  B.对文学艺术作品来说,“美”和“大”的内涵不同,充实可称为“美”,充实而且有光辉可称为“大”。
  C.传世之作和千古名篇是文艺精品代表,饱含创作者的心血,《包法利夫人》《红楼梦》就是这样的例证。
  D.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志存高远,耐住清冷寂寞也心甘无悔,最终获得探索中的领悟,才有可能走向伟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精品”意识的一项是
  A.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谈论作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B.苏轼在《和董传留别》一诗中说:“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C.顾炎武批评“今人则买旧钱,名之日废铜,以充铸而已”,写文章应“采铜于山”。
  D.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的开篇中自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文创作与时俱进,这种创作观念中蕴含着创新意识,可用刘勰的《文心雕龙》和李邕、黄庭坚的说法例证。
  B.拥有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是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和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的目标。
  C.德艺双馨是指在思想、业务和道德方面有美好的声誉,具体表现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
  D.“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是说艺术家的专业素养和艺术表现力,“铁肩担道义”是说艺术责任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二十四节气”的科学价值
  袁于飞
  近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那么,“二十四节气”有哪些科学价值?全球气候变暖对“二十四节气”有无影响?记者日前专访了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中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歌”在国际气象界广为人知,“二十四节气”也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