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25道题,约11600个字。
北京市东城区2017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基础•运用(共20分)
茶,是一种植物,却与我们的文化根脉相连。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完成1-6题。(共12分)
①中华茶艺,孕育于汉魏,滥(伤觞)于隋唐,发展于宋元,成熟、光大于明清。茶由药用而变为日常饮品,已逐步超越了自身的物质属性,而迈入一个精神领域,成为一种文化、一种修养、一种人格、一种境界的象征。与此相应,茶具的发展,也表现为由大趋小,自简趋(烦繁),复又返璞归真、从简行事的过程。它与时代风气相涤荡,逐渐趋于艺术化和人文化。
②唐代以前的茶具,文献有所提及,但大都语焉不详。那时茶具与食器不甚分明,相混而用。自从“茶圣”陆羽创作了《茶经》后,“茶道大行”,中国的茶,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新境界。《茶经•器》列举了数十种煮茶和饮茶的器具,成套茶具,曾风靡朝野,以致“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
③如果说唐代茶具以古朴为特点,那么,宋代茶具则以绮丽为时尚。宋代茶具,较之唐代,变化的主要方面是煎水用具改为茶瓶,茶盏尚黑,又增加了“茶筅(xiǎn)”。这一切,都是与宋代风行的“斗茶”(一种近乎游戏的饮茶方式)时尚相适应的。
④明清茶具呈现一种返璞归真的趋向,表现为(祟崇)尚陶质、瓷质。但这类陶瓷茶具之精巧绮丽,又非唐人、宋人所能企及。明代开始,对茶盏色泽的要求,又出现一大转变。明人屠隆《考盘余事》中称“质厚难冷,莹白如玉,可试茶色,最为要用”;许次纾《茶疏》说“纯白为佳”。到了后来,白瓷茶具发展至“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明如镜”的程度,成为十分雅致的艺术品。
⑤明清茶具,最为后人所称(到道)的,除了白瓷,就是江苏宜兴的紫砂陶壶、陶盏的创制和普及了。明代宜兴紫砂茶壶,造形典雅,工艺独具匠心,一些制壶名师的作品更是珍奇瑰宝。
⑥茶具的发展,。这一轨迹,与茶自身的发展,饮茶方法的演进,也是同步合拍的。
1.对文中加点字读音、横线处选填汉字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滥伤返璞(pǔ)归真B.自简趋繁风靡(mǐ)
C.崇尚声如磬(pán)D.称到绮(qǐ)丽
2.在文中第⑥段“”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富丽、古朴、典雅三种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从中涌现出来
B.流露出富丽、古朴、典雅三种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
C.典雅、富丽、古朴三种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从中映现出来
D.显示出古朴、富丽、典雅三种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
3.“绮”有两个常用义项。下面诗句、文句中加点的“绮”,与文段中“但这类陶瓷茶具之精巧绮丽,又非唐人、宋人所能企及”一句中的“绮”,属于同一个义项的一句是(2分)
A.新诗绮语亦安用,相与变灭随东风。(宋•苏轼《登州海市》)
B.同舍生皆被绮绣。(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C.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乐府诗集•陌上桑》)
D.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宋•张俞《蚕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