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6题,约24330字。

  2015-2016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六中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最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在不隐晦事实真相的前提下,运用曲笔“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②春秋笔法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他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褒贬惩劝,各有义例”,有时一字暗含褒贬,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③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遗憾的是,限于体例,左丘明没有充分地展开,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他思考问题的过程,因而“春秋笔法”在这个时期还显得有些朦胧。
  ④到了西汉,一代大儒董仲舒在他的代表作《春秋繁露》中,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这种笔法,这是一大进步。通过这样演绎,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加上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政治措施的推行,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的条件。只是董仲舒囿于汉初学术研究的陋习,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后代不少学者把《春秋繁露》界定为哲学著作,因而也使得“春秋笔法”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⑤最终完成“春秋笔法”普及工作的是晋代的杜预。他彪炳后世的著作是《春秋左传集解》,在序言中,根据《左传》的论述,结合《春秋》的实例,他加以详细解说,把这种表现技巧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春秋笔法由写史“义例”变为文章楷模,成为一种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那就是追求语言的简洁和意蕴的丰富,寓褒贬于叙事之中,通过材料的选择、详略与显隐的不同,以及用词和语气的微妙差别,委婉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是非和爱憎。
  ⑥值得一提的是,春秋笔法只是委婉行文,并不是说谎,最多只是影射和隐瞒,而影射是靠词语的选择来表达的。隐瞒,仅是对比较小的事情所作的隐瞒,大事从简或者曲笔。春秋笔法一般都是遵从事实下的隐晦,婉转的陈述和评论以及有目的选择;曲笔是曲折抒笔,这里的“曲”是曲折,并不是歪曲。能够在事实下有重点地描述人物和褒贬事件,以教化人民,在笔墨中又流露出更多的事实,让人看清真相,这是曲笔的最高宗旨和理想。
  ⑦孔夫子写《春秋》,本来是要用“直笔”来使“乱臣贼子”害怕的,但是写来写去,他竟写出那么多的“曲笔”,可见写“直笔”是多么不容易!春秋笔法其实是一种妥协,是一种无奈!这种办法写出的史书开创了写史服务于政治的先河,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
  (1)下列各项中,其手法不属于“春秋笔法”的一项是 B 
  A.《林黛玉进贾府》中,刻画权倾贾府、笑里藏刀的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B.《雷雨》中,周朴园对女仆梅侍萍始乱终弃,三十年后面对鲁妈,在回忆当年时说侍萍是“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
  C.《鸿门宴》中写刘邦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从鸿门宴上逃走时,写道:“脱身独骑。”用了一个“独”字,来显示作者的态度。
  D.《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鲁迅先生描写烈士遇害时,写到“从背部人,斜穿心肺”,又写到“其一是手枪”“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A.孔子编写《春秋》,行文不直接阐述自己的看法,而用一些特别的手法来委婉表达,“褒贬惩劝,各有义例”,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B.左丘明最先对“春秋笔法”做了精当的解说,但他对“春秋笔法”的解说还有些朦胧,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思考过程。
  C.董仲舒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春秋笔法”,使其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但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给它蒙上一层神秘面纱。
  D.杜预最终完成了“春秋笔法”的普及工作,这种表现技巧得以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由写史义例变为文章楷模,成为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春秋笔法,通过材料的选择、详略与显隐的不同,以及用词和语气的微妙差别,来表达作者的是非爱憎,因而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
  B.春秋笔法虽用曲笔,但追求在事实下有重点地描述人物和褒贬事件,在笔墨中又流露更多的事实,让人看清真相,所以曲笔并不是歪曲。
  C.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为标准,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现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惩恶劝善的目的,这使乱臣贼子害怕。
  D.春秋笔法除了使用“影射”的手法,还对一些小事做了隐瞒,对大事从简或曲笔,孔子用曲笔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妥协,可见秉笔直书有多难。
  【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辨析正误的方法提示:选项的表述是否偏离概念的内涵;选项是否脱离具体语境,衔接是否失当;选项的表述是否篡改文意,张冠李戴;对概念外延的限制是否得当;是否改变叙述主体,偷梁换柱.B、经比较可知,周朴园的话是说谎,是歪曲,文章倒数第二段中有对“曲笔”的解释,可知“歪曲”不属于春秋笔法.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是对文章进行有一定阅读目的分析,按照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选出来.筛选,即确定对象,针对题干中的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查找对应的信息源,是在阅读过程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在答题中是去伪存真的过程,辨析正误.B、董仲舒是第一个结合《春秋》解说春秋笔法的人,左丘明只是做了精当的概括,并未解说.另外原文说的是“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他思考问题的过程,因而“春秋笔法”这个时期还显得有些朦胧”,选项犯了颠倒因果的错误.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C、根据文章最后一段可知,使“乱臣贼子”害怕,是孔子写《春秋》的目的,而不是“春秋笔法”的作用,故选C.
  答案:
  (1)B
  (2)B
  (3)C
  二、古代诗文阅读
  2.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修理工题。
  豆卢宁,字永安,昌黎徒何人。其先本姓慕容氏,燕北地王精之后也。高祖胜,以燕。
  皇始初归魏,授长乐郡守,赐姓豆卢氏。或云北人谓归义为“豆卢”,因氏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