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题,约9800字。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自觉的先驱
袁盛勇
鲁迅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变局时代。作为一个浸染着传统也沐浴了西风的读书人,鲁迅在晚清民初应该说是经历了一个文化感受上的嬗变期,既有感伤、悲愤,也有亢奋和激进,而到了“五四”新文化前夕,他更是甘于沉埋于古碑和拓片之间。其间的寂寞和无聊,在我看来,乃是与一种文化上的悲凉感联系在一起。此种体验其实在鲁迅早年《文化偏至论》等文言论文中,已有突出表现。鲁迅的文化启蒙,其实就是从这个悲凉的文化感开始的,他在当时中国文化的九曲低洄中感受到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苦楚,但也看到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文化生命和内在活力。
鲁迅文化观的确立经历了一个过程,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其间亦有一以贯之之处,这就是在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之间,鲁迅着眼于二者的调适和兼容,以及在此之上的创造性发展。鲁迅早先倡导“取今复古,别立新宗”,后来高举“拿来主义”,并且向往一种“自由驱使,绝不介怀”的汉唐气魄,这些无一处是引导人们去割裂中国文化的,反而是促使人发挥文化创造的主体性和自信力,中西兼顾,相生相合,进而去创造一种属于新时代和新世纪的中国文化。鲁迅在文学和文化创造的根基处始终着眼于对始源性东西的探寻,他早年所谓的“复古”不仅仅具有历史性内涵,更具有形上的方法论意味,其间是寄寓了一种文化生命的民族向度和人文情怀的。鲁迅的文化观始终具有一种生命的热度和民族情怀,与其说他是从文化民主主义走向世界主义,毋宁说是用新的世界视野和人类情怀重构内心深处的文化民族主义,其旨归是让中国人站起来融入到世界潮流中去,让一盘散沙似的中国发展成一个真正的“人国”,而不至于从“世界人”中被挤出。因此,作为现代中国的思想先驱,鲁迅的文学和文化之路是中国文化自我拯救和复兴之路延续与发展的一部分,而非割裂和阻断。
文化的自觉是跟知识分子的人文意识联系在一起的。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揭示了鲜血淋漓的某种属于东方的沉沦,“救救孩子”的呼声至今仍回荡在历史和现实之中;也塑造了愁苦可怜但又于无意识中具有某种超越性精神内涵的阿Q,深刻揭示出某种国民性的病根;即使在《野草》一类充满诗意和人生哲理的创作中,自称所采撷的也不过是地狱边缘的几朵白色小花,令人无法产生更多美的遐想。如此等等,鲁迅其实在对“铁屋子”体验的多维度展示中,也把自己的心烧在其间。鲁迅未尝不是狂人,未尝不是阿Q,但其更心系来自无穷远方的人们,乐于驱逐和审视人间的鬼魅,这又何尝不是他笔下那个执著前行的过客。所以,鲁迅文学实践中的批判和解构,并非是一种所谓文化的破坏,他不倦地往前走去,指向人生和文化之路的建构。这无疑是一种更为深刻的文化自觉。
当然,鲁迅是人不是神。鲁迅在文学和思想实践中前行的路,也是一条在犹豫彷徨中挣扎前行的路。他的挣扎与批判,其实就是一个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境遇中的文化自觉,在这自觉中,现代中国文化的某些现代性缺陷才会得以显现,也才会获得拯治。在这个意义上,坦然而真切地面对鲁迅及其他现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先驱,回到一个复杂而完整的鲁迅那里去,在我看来,乃是对于鲁迅精神的自觉承继和光大。或许惟其如此,鲁迅才会永远生动地活着——是的,在人类文学和思想的天空,鲁迅是永远不会逝去的存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自觉是对民族森华的深刻认识与拯治、主动传承与发展,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与其人文意识想联系,并且常常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出来。
B.“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夕,鲁迅专注于中国古代碑文和拓片研究,为他传承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发挥文化创造的主体性和自信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C.鲁迅的文化观并不狭隘,他没有把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对立起来,而是强调二者的互相调适和兼容统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发展。
D.鲁迅身上体现出来的文化自觉,是他在特定历史境遇中对待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态度,这种态度在当代的文学与思想领域也同样适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鲁迅的文化启蒙从对当时文化的悲凉感开始,在感受到文化困境的同时,也感受到其生命和内在动力,从而开启了他文学和思想实践的探索之路。
B.鲁迅文化的确立经历了一个过程,他先是倡导“取今复古,别立新宗”,后又主张“拿来主义”,向往“自由驱使,绝不介怀”的精神气度。
C.由于注重文学和文化创造中的原创性,鲁迅早期倡导的的文化“复古”表现出深刻的历史内涵,体现出鲁迅特有的民族情怀和生命热度。
D.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进行了批判,在《阿Q正传》中对国民性的病因进行了揭示,这种批判和揭示也是深刻的文化自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创中国文化新时代,我们既要准确地认识到民族文化的精粹,也要善于发现借鉴外来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并将二者进行创造性的融合重构。
B.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中国文化也要走出国门,去影响外国文化,引领并主导世界多文化潮流,这是新时期的文化自觉。
C.近年来,随着国外文化产品的涌入,传统文化跟外来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只有取外来文化之长,兼容创新,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真正发展。
D.我们要自觉继承、发扬鲁迅和其他文化先驱们的文化自觉精神,用新的世界视野和人类情怀,构建我们的新文化,让国人成为真正的“世界人”。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叶适,字正则,温州永嘉人。为文藻思英发。擢淳熙五年进士第二人,授平江节度推官。尝荐陈傅良等三十四人于丞相,后皆召用,时称得人。会朱熹除兵部郎官,未就职,为侍郎林栗所劾。适上疏争曰:"栗劾熹罪无一实者,栗为侍从,无以达陛下之德意志虑,而更袭用郑丙、陈贾密相付授之说,以道学为大罪,文致语言,逐去一熹,自此善良受祸,何所不有!伏望摧折暴横,以扶善类。”疏入不报。
知建康府。适谓三国孙氏尝以江北守江,自南唐以来始失之;乃请于朝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