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小题,约7470字。
  山西省太原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对于皇帝来说,治民先治吏,治吏即为治国。“惧宰官之不修,立监牧以董之;畏监督之容曲,设司察以纠之”。因而自秦始皇起,历朝历代开始构建视察群臣的监察制度。两汉时期,行政监察制度走向成熟。
  汉代监察制度承袭于前代,又在其基础上丰富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将中央监察大权一分为三,形成御史府、丞相司直、司隶校尉三足鼎立的局势;在地方行政监察系统中,又形成刺史—督邮—监乡五部这样的州、郡、县级监察单位,形成相对独立而对本级长官负责的监察体系。这样,汉代建立了中央和地方两大监察体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行政监察网络。
  汉初沿袭秦制,设立了御史府,并且作为汉代中央监察制度的主干,御史制度一直延续并发展下去。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并担任副丞相,这样既便于协助丞相处理政务,又便于对丞相的监督。御史大夫设府,与丞相并称“二府”,共同管理国家事务。其属官一分为二,一是以御史丞为首,统领御史30人,协助御史大夫办理政务;二是以御史中丞为首,“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御史有监督、监护、纠察、弹劾、选任、判决及终审、拘捕等极为广泛的任职和权力,其权力一度甚至超过丞相。汉成帝时,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与丞相(改为大司徒)、太尉(改为大司马)合成“三公”,但实际上监察之权反而被削弱。御史中丞正式成为由御史府改称的御史台的最高长官,位尊权重,如张汤任御史中丞时,“每朝奏事,语国家用。日旰,天子忘食,丞相取充位,天下事皆决汤”。
  汉代行政组织外部另一重要监察单位为司隶校尉。司隶校尉最初是汉武帝临时设置审理“巫蛊”一案的治安警官,后来固定下来,转为京畿地区的常设监察官员。司隶校尉权限很广,主要监督京师及周边七个郡的文武百官。司隶校尉监察权的有效行使还有赖于其对两种权力的拥有,一是治安权,二是领兵权。治安权使之在不法官吏逮捕和平民百姓犯法者的逮捕上有了很大的权限支持,有力的服务于其监察权的行使。司隶校尉的身份颇具特殊性,它即是御史大夫的属官,又可以反过来监察御史大夫,表明它对皇帝负责的特殊地位。司隶校尉和御史成为两汉平行的两个监察机关,形成双轨制的监察系统,从名义上讲二者都是隶属于行政之下,但实际上是皇帝领导下的独立职官系统。
  丞相负责行政组织内部的监察工作。丞相府设丞相司直一职。司直的职能是在丞相的领导下进行行政组织的内部的监察,“掌佐丞相举不法”。因此,司直权责重,范围广,上至御史大夫,下至地方行政长官,都在监察范围之内,“龚胜为司直,郡国皆慎选举,三辅委输官不敢为奸”。
  御史中丞、司隶校尉、丞相司直都是中央监察官员,但是三者互不统属。从品位上讲,丞相司直直为最高,司隶校尉居其次,御史中丞为最低。但从具体运作来说,御史府、丞相司直、司隶校尉这三大监察机构互不统率,权力交叉,各自为政,三者各有分工,又互相牵制。使得汉代的中央监察机构出现互相制衡的多元化特点。
  (选自吴启萌《汉代监察制度述评》,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很早就认识到对官员实行监察重要性,秦代就已构建监察制度,发展到两汉时期这一制度已经逐渐走向成熟。
  B.汉代建立的地方监察体系各级单位既相对独立又对于本级长官负责,与中央体系一起建立起相比前代更加进步完善的行政监察体系。
  C.中央监察大权集于一家的局势在过去本来就存在,后来将其一分为三则是汉代统治者对前代监察制度继承和发展的结果。
  D.御史中丞作为御史府的属官位尊权重,不仅“掌国籍秘书”“督部刺史”,并且“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权利一度甚至超过丞相。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汉时期的监察制度是一脉相承的,御史制度就是沿袭秦制,并一直延续并发展的,成为汉代中央监察制度的主干力量
  B.汉初御史大夫和丞相是“二府”的主要负责人,共同管理国家事务,御史大夫虽然作为副丞相是丞相的助手,但对丞相有监督权。
  C.司隶校尉作为汉代行政组织外部的重要监察单位,拥有广泛的权限,其中的治安权和领兵权,使其监察权行使的有效性得到提升。
  D.丞相是丞相府所设,再行政组织的内部现时行使监察权,在成像的领导下,其主要职责是监督丞相的不法行为,所以权责很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来管理统一的中国,但是当时并没有建立起来相应的地方行政监察系统,直到汉代才有了州、郡、县级监察单位
  B.刘备升为县尉,求谒督邮不成,愤而杖督邮二百后弃官亡命,陶渊明身为县令,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迎接督邮,说明当时督邮权势大于县官。
  C.丞相司直是丞相府这个行政组织内部具体执行监察职能的官员,可以对汉代的郡国和京畿三辅选送官员的态度形成影响。
  D.隶属于三个部门的中央监察官员在品位上有高低,但是在具体运行中却又可以相互牵制,形成汉代监察机构相互制衡的多元化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26分)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琨,字越石,中山魏昌人,汉中山靖王胜之后也。琨少得俊朗之目,与范阳祖逖俱以雄豪著名。时征虏将军石崇河南金谷涧中有别庐,冠绝时辈,引致宾客,日以赋诗。琨预其间,文咏颇为当时所许。年二十六,为司隶从事。太尉高密王泰辟.为掾,频迁著作郎、太学博士、尚书郎。永嘉元年,为并州刺史。时东嬴公腾自晋阳镇邺,并土饥荒,百姓随腾南下,余户不满二万,寇贼继横,道路断塞。琨募得千余人,转斗至晋阳。府寺焚毁,僵尸蔽地,其有存者,饥羸无复人色,荆棘成林,豺狼满道。琨翦除荆棘,收葬枯骸,造府朝,建市狱。寇盗互来掩袭,恒以城门为战场,百姓负盾以耕,属鞬而耨。琨抚循劳徕,甚得物情。在官末期,流人稍复,鸡犬之音复相接矣。建武元年,琨与幽州刺史鲜卑段匹磾讨石勒,进屯固安,以俟众军。匹磾从弟末波纳勒厚赂,独不进,乃沮其计。琨、匹磾以势弱而退。匹磾奔其兄丧,琨遣世子群送之,而末波率众要击匹磾而败走之,群为末波所得。末波厚礼之,许以琨为幽州刺史,共结盟而袭匹磾,密遣使赍群书请琨为内应,而为匹磾逻骑所得。时琨别屯故征北府小城,不之知也。因来见匹磾,匹磾以群书示琨曰:“意亦不疑公,是以白公耳。”琨曰:“与公同盟,志奖.王室,仰凭威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