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题,约30160字。
2016年陕西省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一)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史记》载:赵武灵王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却遇到巨大阻力,王公 大臣纷纷进言,认为“衣服习俗,古之礼法”,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乃是 一种罪过。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革衣 服之制”,禁胡服,改汉服,以达到去除鲜卑的民族身份、融入汉族的目的
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成俗文化的重要方面。中华 之邦,最重服坤,“衣食住”,以“衣”为首。历经几千年流变,发展出的服饰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从汉服、唐装到雜、中山装,经典的中华服饰也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然而,在当代中国,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却似趋式微。最简单例子便是,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的时候,脑子里首先甚至唯一想到的就是西服,而不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这对于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民族服饰,于个人,是身份的标签和文化认同感的载体;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放眼世界,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阿拉伯国家更是尤为重视。
相比之下,我们的重视程度似乎还不够。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规定外交人员的正装为中山装。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山装似乎显得不太符合当下的审美 观,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外交官们也开始穿起了西服。但是,西服在很多国家眼中并不算正装,在最险重的外交场合,穿西服会被视为过于随便、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所幸的是,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并试图弥补这一缺憾,“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正在国内悄然兴起。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就是热潮中的一股涓流。这次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 的会议,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服饰文化为宗旨,探讨最多的话题就是为什么要有“国服”、“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确,如果我们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能穿“国服”,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这就要求“国服”具有对普通民众的亲和力,便于普及。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在设计上加入中国元素那么简单,更应体现中华民族对于衣着的文化理念。
服饰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魏晋风流,士人爱穿敞襟宽袍,以显自由不羁;大詹盛世,并放自信,服饰因之雍容华责;在国家崛起之今日,如何穿出中国范儿,看来真不是一件小事。
(选自周飞亚《今天,如何穿出中国范儿》,有删改)
1.下列关于“饰服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族服饰,既是个人身份的标签和文化认同感的载体;也是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但我们似乎对它不够重视
B.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俗文化的主要方面,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可谓博大精深
C.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可以打造成国家的一张文化名片,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服”,“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正在国内悄然兴起
D.汉服、唐装、旗袍、中山装等经典的中华服饰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然而在当代中国,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却似日渐衰微
【考点】一般实用类阅读.
【分析】解答理解和分析此类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
【解答】B项中“传统文化”“主要方面”表述不当,原文第②段说“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从“民俗文化”到“传统文化”,从“重要方面”到“主要方面”概念的范围扩大、缩小了.故选B.
答案:B.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服饰文化源远流长,我们通常说“衣食住行”,可见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对“衣”特别重视
B.我们通常不把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看作“正装”,而把西服看作“正 装”,连外交官们也穿起了西服,这不能不说是﹣种民族文化的缺憾
C.许多国家的人们认为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穿西服显得过于随便,是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而我国﹣些人却崇洋媚外,唯西服是穿,这是缺乏民族自信心的表现
D.服饰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国人认为中山装已不太符合当下的审美观,于是渐渐不穿中山装了
【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解答】C项,评价不当,无中生有.穿西服并非“崇洋媚外”,更谈不上“缺乏民族自信心”,原文第五段表述为“西服在很多国家眼中并不算正装,在最险重的外交场合,穿西服会被视为过于随便、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故选C.
答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还是北魏孝文帝的“革衣服之制”,都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这与我国几千年来服饰文化的传承并不矛盾
B.宽袍敞襟之衣,体现自由不羁;雍容华贵之服,彰显开放自信;而具有中国范儿的“国服”,将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
C.“国服”不仅在设计上加入了中国元素,而且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衣着的文化理念,因而具有对普通民众的亲和力,便于普及
D.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服饰文化为宗旨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近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探讨的话题对正在崛起的中国来说不容小觑
【考点】一般实用类阅读.
【分析】解答理解文章内容类题目时,要锁定答题范围,将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合理筛选.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
【解答】C项,强加因果.且误将未然当已然,文中只是说当下有识之士正在进行“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要求“这就要求国服具有对普通民众的亲和力,便于普及,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在设计上加入中国元素那么简单,更应体现中华民族对于衣着的文化理念.”参考原文倒数对二段.
故选:C
二、古诗文阅读
2.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汉卿,字元杰,仪封人。正德六年进士。授魏甚知县,征拜刑科给事中。 尝陈杜侥幸、广储积、慎刑狱三事,深切时弊,不报。武宗将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